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虚词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3、率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二)代词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三)表语气的副词,哪里,怎么。 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返回 (四)语气助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返回 (五)词尾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 返回 对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以伺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⑧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A.①⑧/②③/④⑦/⑤⑥ B.①⑧/②④/⑤⑥/③⑦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①⑧ 助词,用于句末不译 ②③ 代词,他 ④⑦句中助词,形容词尾 ⑤⑥兼词,于之 【答案:A】 返回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十一、【也】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返回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返回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也欤】 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返回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将。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②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十二、【以】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返回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或结果关系,可译“而”“来”“用来” 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