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生该不该发红包
卫碧荞 黄珅申 杨轻云 李雅琪 周雨珂小学生该不该发红包主要内容微信使用调查小学生抢红包事件应该这样做吗?我们应该怎样做?结语一、微信使用量的调查 1.微信的男女比例约为8:1;18-35岁的中青年用户占比86.2%;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占比90.5%。2.80%的用户每月手机流量超过100M,其中40%的用户每月流量超过400M3.近一年内,微信直接带动的信息消费达952亿元(平均算到每个活跃用户头上的话人均206元),约为2013年全国信息消费的4.24%,其中流量消费为867亿元二、小学生抢红包事件引爆朋友圈春节期间风靡孩子群的线上红包,简直引爆了朋友圈,家长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对于“抢红包”的沉迷,还发现了“发红包”引发的攀比之心,于是乎家长们发朋友圈讨论、制止和想对策。不得不说,小学生豪发红包,已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警惕。如何避免“抢红包”对孩子价值观产生负效应,也更需家长们未雨绸缪。只不过,红包一旦开抢,想要叫停,实在并非易事。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要通过简单的“堵”或者“禁”,来避免手机红包的“祸 害”,恐怕也难以行得通。那么,小学生豪发红包,是不是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下面我们来看两组事例事例1:过年期间,刘女士读六年级的儿子竟然用手机发出去百余元红包,还把红包金额截图后在朋友圈里大肆炫耀。儿子这样的做法让刘女士非常忧心,她担心孩子形成与他人攀比的心理,从小养成不良的价值观。大年初二,刘女士和老公随几位朋友去海南旅游,上小学的儿子和老人在家。为了方便联系,她把自己的一部手机留给了儿子,让他随时汇报完成作业的情况。度假一周回来后,刘女士查看儿子的手机,发现他竟然用微信给亲戚、朋友发出去百余元红包,这让她十分惊讶。原来,过节期间,一些朋友、亲戚通过微信给刘女士的儿子发红包,少则二百元,多则上千元,几天时间手机红包就达到了几千元。看到手机红包里有了钱,儿子就加入了同学的朋友圈,还和他们玩起了抢红包的游戏,谁抢的多就接着发红包。几天下来,儿子共发出了百余元红包。“孩子们好攀比,发了红包后还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这样的做法让我很担心。”刘女士和儿子谈心,发现他已经有了“好面子”的心理。事例2:市民马先生的女儿被同学拉进了一个红包群,过年期间抢了十几个红包,后来她也发红包进行回馈,发着发着就上了瘾,觉得发得少就很丢面子。“过年收到了亲戚朋友发来的红包,但作为父母不能占人家便宜啊,也得给对方孩子一个分量相当的红包。”市民孙女士表示,其实成人世界的攀比无可避免会影响到孩子。三、应该这样做吗?我们还不是劳动者,抢发红包除了偶尔的娱乐,本身不宜提倡,我们还没学会赚钱,就学会了攀比、浪费、享受,徒增不良习气,有百害而无一利。随着家庭日渐富裕,每年过年我们的压岁红包越来越大,导致了滥花钱的现象逐渐带有普遍性。由于钱不是我们赚的,所以花钱不知节制,还有一些盲目攀比,追求奢侈消费,这些也是因为缺少正确支配钱财的观念来正确的、及时的加以引导。孩子是成人的镜子,他们喜欢面子、喜欢攀比,同时也折射了成人世界的陋习,这也说明不仅孩子缺少应有的理财教育,事实上全社会同样缺乏。四、我们应该怎样做?孩子微信抢发红包,不单单需要家长加强监管,制止这种不良行为,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该反思。首先,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财富,什么是正确的财富观念,有意识地让孩子通过劳动创造获得报酬,安排自己的生活支出等等,锻炼孩子理性对待财富的能力。其次,家长也应重视自身花钱行为的无声示范,远离盲目攀比,不过度追求奢华和面子消费,合理有度,给予正面的影响。此外,学校也应加强教育引导,让理财教育在课堂中有一席之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五、结语小学生发红包事件影响了我们正确的价值观,使我们认为只要抢,就有钱,也不管这笔钱由谁来买单,助长了我们的攀比心理,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我们要合理利用微信的通信和交流功能,让它能帮助我们学习和交朋友,而不是因为抢红包打得热火朝天,影响友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