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观罪过的定量因素认识.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主观罪过的定量因素认识

数据库】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7年四季度 【文献号】1399 【原文出处】中国刑事法杂志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74 【原刊页号】25~34 【分 类 号】D414 【分 类 名】刑事法学 【复印期号】200710 【标 题】论主观罪过中的定量因素认识 【作 者】王强/胡娜 【作者简介】王强,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   胡娜,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检察院。 【内容提要】对于“天价葡萄案”等个案引发的主观罪过中的定量因素认识问题,一方面,对于主要反映行为入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的定量因素,无需行为人行为时的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对于反映行为 (包括结果)客观危害性的定量因素,如数额犯之数额、后果犯之后果,基于定罪之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责任主义的要求,则应作为主观认识内容。至于某些所谓“复杂罪过”的特殊后果犯,应区分罪过评价意义上的危害结果和处罚范围限制意义上的结果,前者是判断主观罪过的根基,而后者作为犯罪构成必备要件,要将其归责于行为人,基于责任主义,也要求行为人有认识。 【摘 要 题】理论探讨 【关 键 词】主观罪过/定量因素/犯罪构成/认识因素 【正 文】   规定可以构成犯罪的行为模式,即各种各样的行为类型,是各国刑法规定犯罪所采取的最基本的模式。但与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立法定性,司法定量”模式不同,我国刑法在规定行为罪质(定性)的同时,也对行为成立犯罪提出了量的限定(即犯罪构成中的定量因素,以下简称定量因素),如分则中为数众多的以“数额较大”、“情节严重(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等表明行为罪量特征的具体个罪。应当肯定,犯罪概念中定量因素是我国刑法的创新,是人类认识从单纯定性分析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发展的体现。①然而,近年来“天价葡萄案”、“天价豆角案”等类似案件的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众说纷纭,一再将定量因素之于犯罪构成体系的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如何认识定量因素、定量因素在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如何等问题的研究解决,对于大到理论界犯罪论体系的科学构建,小到上述案件的认定,都至关重要。   一、必要的几点说明   主观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是犯罪主观方面的核心要件。主观罪过中的定量因素认识,即在分则明确规定定量因素的犯罪中,我们在认定犯罪成立、行为归责时,是否要求行为人对定量因素事实有所认识、预见(包括预见可能性)。论证之前,有必要作几点说明:   1.研究视角。立足于规范刑法学领域,在解释论层面研究问题是本文的视角。“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②无条件地遵循法律规定,在刑法解释学(规范刑法学)领域,应该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真理,刑法典便是“圣经”。本文无意对现行刑事法律规范的科学性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仅以文中观点足以解释现实法律现象、能够自圆其说为己足。   2.理论依托。研究犯罪成立问题,离不开一定的犯罪论体系(犯罪构成体系),犯罪论体系为问题研究提供了特定的“域”。目前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通说地位及其在司法实践中普遍的指导意义仍毋庸置疑。故本文坚持传统的犯罪构成体系之“域”,恪守传统理论体系下,犯罪构成即犯罪成立要件,符合犯罪构成是判断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唯一依据等基本论断。   也正是基于特定“域”的限制,对于分则中定量因素的性质,本文坚持构成要件说,反对将其视为与犯罪成立无关的客观处罚条件的观点。如学者所言,我们不能照搬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的传统观点,即在犯罪成立之外承认客观处罚条件,否则会导致对我国刑法基本原理的致命性打击。③此乃本文立论的前提,否则本文探讨的问题将毫无价值。   3.概念界定。本文所称定量因素仅指犯罪构成意义上的定量因素,即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体现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大小(具有定量限制性质)的主客观要素。量刑意义上的定量因素(量刑情节)不在此列。   同时,总则定量因素的规定——第13条之但书也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因为与分则定量因素规定作为犯罪构成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司法认定中发挥正面、积极的证明犯罪成立(入罪)的功能不同,但书是在传统犯罪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的前提下,排除显著轻微行为的犯罪性,起反面、消极的排除行为犯罪性(出罪)的作用。我们强调主客观相统一,是认定犯罪成立时的主客观统一,是从入罪的角度避免客观归罪、主观归罪。但书单一的出罪功能决定了不论主客观情形、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认识、主观意志如何,只要依据社会判断标准,符合“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要求,就应一律排除行为的犯罪性。   二、学界现有代表性观点   关于罪过中的定量因素认识问题,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更多的是在盗窃等个罪研究或案例评析中涉及,一般性论述相对欠缺,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二:   1.陈兴良教授“定量因素认识不要说”   陈兴良教授在《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罪量要素——立足于中国刑法的探讨》

文档评论(0)

exianwh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