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化学解释.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2、酶的活力单位 ——U(activity unit)或者 IU(international unit) 1 U = 1 IU = 在最适反应条件下(温度25℃,最适pH和最适底物浓度下),一分钟内转化1 μmol底物所需的酶量 3、酶的比活力 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是指:单位重量的蛋白质中所含有的酶活力单位数,一般用IU/mg蛋白质来表示。 比活力可以代表酶的纯度,酶的比活力越高,说明酶的纯度越高。 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v 一级反应 混合级反应 零级反应 [S] 一级反应:底物浓度较低时, v = v0 = k c,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一次方程正比; 混合级反应: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和和底物浓度不成正比,介于一级反应和零级反应之间; 零级反应: 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v = vmax=k,反应速率达到最大,与底物物浓度无关; 利用Henri的中间复合物学说来解释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酶促反应的方程可表示为: S + E E + P ES k1 k2 k3 k4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只有少数酶参与反应生成中间产物,其他酶分子处于空闲状态,所以当底物浓度增加时,马上被空闲的酶分子结合生成中间产物,反应速率增加,呈现一级反应; 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酶分子渐渐饱和,反应速率不再和底物浓度成正比,为混合级反应; 当底物浓度足够大时,所有酶都参与了反应,反应速率达最大,此时继续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变,为零级反应 其推导过程包含三个假设前提: (1)E与S形成ES复合物的反应是快速平衡反应,而ES分解为E及P的反应为慢反应,反应速度取决于慢反应即 V0=k3[ES] (2)在反应初始阶段,S的总浓度远远大于E的总浓度,因此在反应的初始阶段,S的浓度可认为不变即[S]=[St] (3)在反应初始阶段,P→0 ,忽略由E+P形成ES这步反应,即: S + E E + P ES k1 k2 k3 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数学关系——米氏方程 米氏方程的推导过程 给定反应的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比例为反应速率常数K 米氏方程的意义 米氏常数Km的意义 所以米氏常数的意义为:当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值是酶的一个重要特征常数,单位为mol/L。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Km值可表示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Km值大表示亲和力弱,底物难与酶结合; Km值小表示亲和力强。因此可以用来判断酶的最适底物。 举例:P93 表6-1最适底物判断 米氏常数图示 Km是酶的特性常数,与pH 、温度、离子强度、酶及底物种类有关,与酶浓度无关,可以鉴定酶。 酶 底物 Km(mmol/L) 脲酶 尿素 25 溶菌酶 6-N-乙酰葡萄糖胺 0.006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6-磷酸-葡萄糖 0.058 胰凝乳蛋白酶 苯甲酰酪氨酰胺 2.5 甲酰酪氨酰胺 12.0 乙酰酪氨酰胺 32.0 米氏常数Km的求解——双倒数作图法 从米氏方程的双曲线作图求Km值很麻烦,若方程两边求倒数,则变得很容易: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最适温度 最适温度 一方面,温度提高,反应速度加快 另一方面,酶属于蛋白质,高温容易变性失活 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温度 四、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最适pH 最适pH 过酸或过碱环境会使酶变性 影响酶活性中心必须基团的解离程度 影响底物和辅基或者辅酶的解离,从而影响酶和底物的结合 最适pH: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时的pH 酶的最适pH通常与酶的来源环境有关 多数酶的pH在7.0左右 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 激活剂的概念 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叫酶的激活剂。 反之,凡是可以减弱、抑制甚至破坏酶活性的物质就称为酶的抑制剂。 2. 激活剂的类型 无机离子:包括阳离子(如K+、Na+、Ca2+、Mg2+、Fe3+等)和阴离子(如Cl-、I-、CN-等)。 中小有机分子:如某些还原剂(半胱氨酸、巯基乙醇、谷胱甘肽、抗坏血酸等)和金属鳌合物(EDTA)。 蛋白质大分子:如蛋白酶对某些酶原的激活,某些蛋白激酶对酶分子的修饰。 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酶的失活作用:使酶蛋白变性从而引起酶活力丧失 酶的抑制作用:使酶活力下降但不引起酶变性 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不能被解除,酶活性不 能被恢复的抑制 可逆抑制作用:可通过加入其它物质或用物理方法(如透析、超虑等)解除的抑制 酶的抑制作用 1、不可逆抑制作用 很多不可逆抑制剂为剧毒物质 ——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氰化物、青霉素、毒鼠强等。 不可逆抑制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