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二)暑秽症状:突然头痛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肤热有汗,甚则神昏耳聋。病机:暑湿秽浊交阻,气机困遏,蒙蔽清窍治法:芳香辟秽,化湿涤浊方药:藿香正气散, 突然神昏可用通关散搐鼻取嚏; 呕恶闷乱者,服用玉枢丹 * 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体温40.3℃,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2000/mm3, 中性78%,淋巴22%。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法。 4、选择处方。 * 参考答案 1、病名:暑温 2、病因:暑热病邪 3、病机:暑热犯于心营,神机失 运,肝风欲动 4、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息风 5、选方:清营汤加至宝丹 * 暑 温 * 一、概述 1、定义:发于夏季,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 2、类型: 暑温本病 暑温兼湿 暑温兼证 暑湿兼外寒 暑温类证:暑厥、暑风、暑瘵等 * 3、沿革 (1)早在《内经》,把暑病作为冬季感寒,寒邪内伏,至夏而发的伏邪温病。如《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说:“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指出了暑邪为病的表现,并谈到了具体治疗。 (3)《丹溪心法·中暑三》指出“夏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有虚实之辨。” (4)张景岳把暑病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类,他说:“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 ;“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 (5)喻嘉言认为暑病概属新感,并非伏寒化热所致。 (6)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首立暑温病名,他说:“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为暑温。” (7)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治暑的专书,如张凤逵的《伤暑全书》、周禹载的《温热暑疫全书》等. * * 4、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根据暑温的病证特点和临床表现,西医疾病中发生于夏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疾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以及夏季的其他发热性疾病,如小儿夏季热、流感、中暑等,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 * 二、病因病机 1、病因:暑热病邪 挟湿 ——暑湿病邪 2、发病条件: 天气炎热 外界条件 天暑下逼,地湿上蒸 贪凉受泠,兼受外寒 体内条件 元气素虚 饮食起居失常,湿邪内生 * 3、病理传变 * 4、 病机要点 (1)发病特点:发病径见阳明气分里热证。因暑性炎热酷烈,致病暴戾,袭人后多起病急骤,且传变极快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2)病理特点:耗气伤津-暑热蒸腾,其性燔灼,内耗外泄 (3)传变特点:急速、多变 邵仙根:“暑之伤人,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4)后期:后遗症 * 三、诊断要点 1.多发于夏至、处暑之间; 2.起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大汗、烦渴、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少见卫分证; 3.本病传变块,变化多,极易产生津气欲脱,暑热闭窍、动风、动血等危急证候; 4.后期可见正虚邪恋或气津两伤证候,动风、闭窍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后遗症。 鉴别诊断:暑湿;湿温;中暑;疫毒痢等 比较项 暑温 暑湿 季节 酷暑 夏季或夏秋 病邪 暑热病邪 暑湿病邪 证候 初起阳明气分热盛,耗伤津气,可致津气欲脱,暑热邪气可由气分内传营血,出现闭窍、动风、动血、损伤肺络等危重病变,后期可见暑伤心肾及后遗症。 初起以寒热、身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