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原虫解说.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4种: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分布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 热带利什曼原虫: 引起皮肤利什曼病,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引起皮肤利什曼病,分 布于非洲、墨西哥、巴西。 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粘膜皮肤利什曼病, 分布于中、南美洲及少数非洲国家。 利什曼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六大热带病之一。我国只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也称黑热病,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一.形态 1.无鞭毛体:也称利杜体,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大小仅几个微米。主要结构有核、动基体、基体、根丝体。 2.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呈梭形或长叶状,长约14-20μ,主要结构有核、动基体、基体、前鞭毛。 二生活史 前鞭毛体 白蛉叮 (在白蛉的胃中) 一周后聚集于 咬吸血 口腔及喙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白蛉叮咬 吸血 无鞭毛体 在人体巨噬细胞中增殖 几个要点: 1、需两个宿主:白蛉和人(或哺乳动物) 2、宿主、发育场所及发育阶段的关系 : 白蛉——胃——前鞭毛体 人——巨噬细胞——无鞭毛体 3、感染方式:白蛉叮咬 三.致病 潜伏期:3-7个月,甚至一年。 1.发热: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热,常呈双峰热型; 2.贫血:表现为全血减少; 3.易出血倾向:鼻血、牙龈出血等; 4.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5.脾、肝、淋巴结肿大:以脾肿大最常见; 6.多并发症: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也是常见并发症。 7、特殊临床表现: (1)皮肤型黑热病; (2)淋巴结型黑热病; (3)皮肤利什曼病; 黑热病易治愈,且可获得终生免疫。 四.实验诊断 1 病原学诊断 (1)穿刺检查:骨髓穿剌或淋巴结穿剌,涂片检查、体外培养或动物接种。 (2)皮肤活检:适应于皮肤型患者。 2 免疫诊断:斑点试验、ELISA、IFA、IHA等; 3 其它技术:PCR,DNA探针技术等 五.流行与防治 1.分布:利什曼病是六大热带病之一,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我国于1958年已经基本消灭了该病。但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疫情反复,有的地区重新出现了流行。目前主要见于西北6个省。 2.传染源:病人、犬和某些野生动物。根据不同的传染来源将流行区分为3种类型,即人源型(平原型)、犬源型(山丘型)和自然疫源型(荒漠型)。 3.传播媒介:中华白蛉、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 4、预防:杀灭病犬,防制白蛉; 5.治疗药物:葡萄糖酸锑钠为首选,抗性者可用戊脘脒等。 * *

文档评论(0)

47533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