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掺的鉴别检验.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花生油掺的鉴别检验

吴欣欣 花生油掺假的鉴别检验 定义及分类 食用植物油脂的一般质量指标 食用植物油脂的特征指标 花生油特定质量标准 花生油的感官检验标准 常见掺伪鉴别检验 定义及分类 花生油是从花生中提取的,与其他植物油相比,花生油粘度大,泡沫大而洁白,且不易消失。一般情况下,采用土榨和半机榨榨取的花生油油色浅,具有花生油特有的香味;采用机榨榨取的花生油颜色较深,香味也较淡。 浓香花生油系指以纯花生仁为原料,经特种工艺加工制成的花生油。 高级花生烹调油系指花生毛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工序精制而成的高级食用植物油。 由于花生油是较常使用的食用植物油,故我小组以花生油为对象,分析常见食用植物油掺假的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脂的一般质量指标 食用植物油脂的一般质量指标包括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 感官指标 具有正常植物油的色泽、透明度、气味和滋味,无焦臭、酸败及其他异味。 理化指标 食用植物油脂的理化指标见表1。 *栏内项目如具体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已作规定,按已规定的指标执行。 食用植物油脂的特征指标 各种食用植物油脂的特征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花生油特定质量标准 花生油质量标准 花生油和浓香花生油特征指标 高级华恒烹调油和花生色拉油质量标准 高级花生烹调油和花生色拉油特征指标 花生油质量标准 花生油质量标准见表3。 浓香花生油质量标准见表4。 花生油和浓香花生油特征指标 折射率(20℃):1.4695~1.4720 相对密度(20/4℃):0.9110~0.9175 高级华恒烹调油和花生色拉油质量标准 花生高级烹调油和花生色拉油质量标准见表5。 注:冷冻试验不适用于花生色拉油。 高级花生烹调油和花生色拉油特征指标 折射率(20℃):1.4695~1.4720。 相对密度(20/4℃):0.9110 0.9175。 碘价(g/100g):80~106。 皂化价(mgKOH/g):187~196。 花生油的感官检验标准 优质花生油 油色在常温下呈淡黄色,清晰、透明,稍有沉淀。气味、滋味正常,加热至280℃,油色不变深,无沉淀物析出。 良质花生油 油色在常温下呈橙黄色,稍有浑浊;无明显悬浮物存在。气味、滋味正常。加热至280℃,油色变深,无沉淀物析出。 次质花生油 油色在常温下呈棕黄色,稍有浑浊;无明显悬浮物存在。加热至280℃,有少量沉淀物析出。没有苦味,产生的泡沫少。 劣质花生油 色泽、气味、滋味异常,水分大,杂质多,酸败,有焦臭气味。 常见掺伪手段鉴别 掺伪油的定性检测 食用植物油中掺(混)入桐油的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中掺(混)入矿物油的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中掺(混)入蓖麻油的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中掺(混)入巴豆油的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中掺(混)入大麻子油的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中掺入水或米汤的鉴别检验 花生油中掺入棕榈油或猪油的鉴别检验 掺伪油的定性检测 掺入棉籽油 取样2mL,加戊醇与1%硫磺的二硫化碳溶液等容量的混合液2mL,在沸水浴中加热20min。如果显红色,即表示含有棉籽油。 掺入大豆油 取油样5mL于试管中,加入2mL三氯甲烷和3mL2%硝酸钾溶液,剧烈振摇,使之形成乳浊液。如乳浊液呈柠檬黄色,即表示含有大豆油。 冷冻试验法 将待检油样倒入试管至其高度的2/3处,于冰箱10℃放置4h后,取出观察。花生油凝固稍有流动;棕榈油奶黄色凝固;其他植物油澄清。 食用植物油中掺(混)入桐油的鉴别检验 桐油是粮食部门经营的非食用植物油脂,油桐子仁加工制取,属于一种优良的干性油,正常的色泽为淡黄色,相对密度小,干燥快,耐热、防腐、防锈、抗酸碱性能好,加热不熔化,不溶于有机溶剂。桐油中含有桐子酸的甘油酯,它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人食用后,可引起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肾脏功能,甚至呼吸困难、抽搐、心脏麻痹死亡。所以,桐油绝对不能食用。但是,由于它与一般食用油脂的感官性状相似,常易误食中毒;其次用盛装过桐油的油桶装食用植物油时,被桐油污染的食用油同样也会引起中毒。历年来因误食桐油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有多宗,例如1993年6月,北京市某水利物资贸易公司食堂误用桐油炒菜,引起55名职工及家属中毒;1994年5月,安徽省芜湖某学院食堂因误把桐油当作食用油炒菜,造成500名学生中毒等。 食用油中掺入桐油的鉴别检验方法主要有:三氯化锑-三氯甲烷界面法、亚硝酸法、硫酸法、苦味酸法等。应根据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