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讲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地理讲议

第二节 商品流通与影响流通的外部环节 一、流通方向与范围 1、各区域间的互补流通。 受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出产不同的物产,由此产生不同地区间的物资流通。其规律为: 平原沃壤区流向山地贫瘠区,粮食生产地流向经济作物区。 《汉书· 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 明代北方棉花南运江南,而江南棉布、茶叶则返销于华北等地。湖南粮价远低于江南,运至江南,从事棉桑及纺织业的农民则以布匹与之交换。 2、城乡之间的双向对流 唐以前,城乡经济往来稍逊,中晚唐至宋代,城乡间商业往来逐步繁荣起来。 长编卷394元祐二年正月:城郭鄉村之民交相生養城郭財有餘則百貨有所售鄉村力有餘則百貨無所乏。 同上:城郭之人,日夜經營不息,流通財貨,以售百物,以養鄉村。 张方平《乐全集》卷25:窮鄉荒野、下户細民,冬至節臘,荷薪芻,入城市,往來數十里,得五七十錢,買葱茹鹽醯(醋),老稚以為甘美。 3、以特定消费地为目的的流通 (1)政治性消费地。历朝的首都、陪都即属此类。长安、洛阳在汉唐时为政治中心而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南方的建康、临安也是六朝、南宋后才形成南中国的消费中心。承德地处塞外,原本人烟稀少,由于皇室贵族的到而成新兴的城市。 (2)军事性消费地。历代边镇,因驻有重兵,战马、军粮与马料的需求巨大,虽然主要由官府筹措,但商人的作用也不少。宋明商人输边获得盐引的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边防上商品粮的需要。 4、专卖品的限地流通。   最为典型的是食盐。盐为专卖品后,严禁越区销售,宋、明、清都是如此。各大盐场规定的销售市场有时与流通条件相悖,走私贩盐因而得以兴起。 5、边境贸易及海外流通  历代政府都在指定地点设立互市、榷场等场所,进行边境贸易。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主要是绢、帛、马匹的交换。宋代开始,茶叶成为与少数民族最为需要的商品。 此外,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开始了海外贸易,形成了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陶瓷之路等商品流通路线。 第二节 城市商业中心布局 一、早期城市商业布局   至商周时期,商业网点的集中分布有了一定的规模,固定交换市场已经出现。 《易·系辞下》: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左传: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低洼狭小 )囂尘,……不可以居(晏子曰)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 《盐铁论·力耕》:自京师东西……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地官》及《考工记》:面朝后市。有了市场管理。 二、以城市规划为主导的时期   随着商业的发展,其管理开始考虑城市布局上,将市的定位与都城规划结合起来。 (1)西汉长安:西市有6市,东市有3市,封闭,与居民区、行政区相隔离,设有市门,交易时间固定。 《风俗通》:市買者,當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時便罷。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當市樓有令署以察商賈貨財買賣貿易之事三輔都尉掌之。 (2)隋至唐中期,城市商业布局的禁锢达到高峰。严密的坊市制度将一切交易都局限于固定的市内交易,坊内不准买卖。市场定时启闭,规定时间之外得交易。 (3)解禁时期。唐中后期,自由的商业贸易逐步复兴走向繁荣,这种从属于政治的官方市场已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唐宋之间,早市晚市出现在城市中固定的“市”区,市已渗通到居民区的“坊”。江南许多城市民居与官衙、市场混居的现象已很普遍。 《吴郡图经续记》:近者,坊市之名,多失标榜。 三、以商品供给为主导的时期   商品交易场所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居民区的“坊”,并扩展到城墙之外。   后周北宋时,沿汴河一带的空地上,增设了大量的邸店、堆垛场、塌坊(寄存商旅货物的场所)。明清时期有,苏州商业甲于天下。 《消夏闲记摘抄》: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酒肆、茶店,如山如林、录知几千万人。 城乡结合部是乡村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宋人杨侃《皇畿赋》:四郭皆的市,草市朝朝合。 清人《木棉谱序》:每晨自午,小东门外自为市,乡农负担求售者,肩相摩袂相接焉。 第三节 古代对外贸易的时空变化特征 一、陆路 唐宋以前,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重点在西北内陆,长安、洛阳等政治大都会曾是外国商旅云集的国际大都市。 线路: 1、西北新疆出中亚细亚,到波斯阿拉伯等国。 《后汉书西域传》: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绝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欵於塞下。 2、经葱岭至阿富汗入印度。 3、自剑南、西川入藏经尼泊尔入印度。 4、自桂林经云南永昌入缅甸至印度。 5、自大同云中至大漠南北。 6、自幽州经辽西走廊过辽阳渡鸭绿江入朝鲜半岛。 随着中原政向北向东移动,从西北通向西方世界的道路被阻断,陆上贸易出现萎缩,元明之后,虽有恢复,但已难复盛况。随着经济重心

文档评论(0)

70后老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