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国学第一讲.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学第一讲

国学大师与国学 主讲:於梅舫 中山大学历史系 第一讲 “国学”的历史 文怀沙,斋名燕堂,号燕叟。笔名王耳,司空无忌。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 桑兵:在民国以来的学术脉络里,根本没有文怀沙的一席之地。媒体现在评价他的学术成就,就是假设他有学术成就了?但是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学术成就嘛。没有成就却大谈他的学术成就大小真假,岂不可笑? 文怀沙这样的“国学大师”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跟媒体非理性炒作有关。你看《世纪大讲堂》、《百家讲坛》有多少大师,很多是做不好学问才上去的。现在把学问当江湖已经很普遍,他们还算好的。有人不是说他是裘千丈吗,这种人现在在大学内外很多。像文怀沙这种“大师”都是媒体或者他自己封的,我们没有一点这意思。” 不管他是88岁还是99岁,揪他这么一个老人大肆做文章,倒有些苛刻了。就算文怀沙想骗人,他一个人一张嘴一支笔怎么骗?我们更应该反思媒体非理性炒作的不足。经常地,媒体自己造出一个大师,又将他摧毁,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并没有创造出多少真学问,反倒制造了一些假娱乐。 学术的事,媒体插手是多管闲事。学问本来就是面向小众的,你要它通过媒体传播给普罗大众,只会制造一些所谓的“公共知道分子”,探讨的问题没有深度。 第一节 近代“国学”的兴起 一、最早使用近代国学一词者: 1、1902年1月6日, 沈增植《与周家禄书》:“学堂一事,言易行难,空腹褊心,竞谈教育,教育固若是其易言乎?今日所当整顿,固不在西文而在中文,中文且不在国学而在国文。此间有学课、文课之分。” 2、1902年秋梁启超在日本谋创《国学报》,曾和黄遵宪函商,希望由他俩人加上马鸣分任其事。黄遵宪则建议撰写《国学史》。 3、1902年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在所撰《扶桑二月记》中使用了“国学”的概念。 4、据说1900年王均卿、沈知方、刘师培、宋雪琴等人在上海创立国学扶轮社。(可疑) 二、国学兴起的西学背景 1、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发展为中体动摇 例证: a《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之《海关十年报告》译编:“自义和团动乱以来,包括政府官员、知识界、绅士以及商人在内的人士,几乎普遍地确认,向西方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反对西式教育的人几乎不见了。” b 中学日益成为旧学的代名词,被看作无用之物。 《张南裓辑印佚丛自序》(1909):“吾曩以壬寅走京师,当丧乱之后,士夫若梦初醒,汲汲谈新学倡学堂,窃喜墨守之习之由是而化也。入琉璃厂书肆,向者古籍菁英之所萃,则散亡零落,大非旧观,闻悉为联军搜刮去,日本人取之尤多。而我国人漠然无恤焉,以为是陈年故纸,今而后固不适于用者也,心又悲之。迨乙巳返里,幽忧索居,南中开通早,士多习于舍己从人之便利,日为卤莽浮剽之词,填塞耳目,欲求一国初以前之书于市肆,几几不可得。比来海上风会所至,乃益灿然。” 2、天下意识与近代世界眼光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悉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潘博《国粹学报序》:“盖以易朔者,一家之事。至于礼俗政教,澌灭俱尽,而天下亡矣。夫礼俗政教固皆自学出者也,必学亡而后礼俗政教乃与俱亡”。 《拟设国粹学堂启》:“学亡之国,其国必亡,欲谋保国,必先保学。昔西欧肇迹,兆于古学复兴之年,日本振兴,基于国粹保存之论。” “是故国有学则虽亡而复兴,国无学则一亡而永亡。何者,国有学则国亡而学不亡,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国无学则国亡而学亡,学亡则国之亡遂终古矣。” 3、学术因素的直接刺激 a 欧美的汉学、东方学 b 日本 1893年:黄庆澄《东游日记》: “查东人最好古,往往有隋唐以前书中士已佚者,彼国犹珍存之。自西学盛行,此风一变,昔所存者,弃若弁髦。曩闽粤商人,间有购取以归,而获重利者。前星使黎莼斋观察莅任,竭力搜罗,刻《古佚丛书》一部。其时,署中杨君(守敬)亦嗜学好古,遍处采买,得古书甚伙。近我京都琉璃厂书贾,复迭次搜贩。于是,市中古书,为之一空。间有一二出售者,亦必昂其价值,视为奇货,而士大夫所藏者尤为珍秘云。” 20世纪初,孙雄:“近岁新学甫有萌芽,旧学已渐陵替,有青黄不接之叹。日本藏书家岁至吾国京师及吴中都会,捆载旧本经史子集与金石书画之属,不惜重赀购归藏贮,以致国朝人诗文集凡在干嘉以前稍稍有名,今无刻本,靡不昂贵,故收书甚为不易,施愚山诗文全集、鲒绮亭内外集均须三四十金,视十年前盖三倍矣。” 第二节 国学研究与西学因素 一、“国学”与欧化 梁启超: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不此之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