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docVIP

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

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 陈野华/卓贤 原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陈野华,卓贤,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610074。 一、渐进改革成本的支付与转移 ????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采取直接支付的方式及时处置了部分初始形态的渐进改革成本。例如,国企改革在减员增效的同时也形成了大批下岗职工,但渐进改革中不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诱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为此,财政通过失业保险补助、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形式支付了这部分改革成本,表现为社会救济福利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逐年攀升,仅2003年一年就达到217.69亿元(见图1)。又如渐进改革重要环节的价格改革,它在调整旧的价格体系下不合理分配关系的同时,也给居民和企业带来了由涨价引起的损失。为支付价格改革阶段的成本,政府通过财政安排了大量的物价补贴(见图1),特别是1981—1991年间价格补贴占国家财政主要支出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3%以上,2000年价格补贴达到最高值1042.28亿元。① ???? ????财政直接支付是处置渐进改革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分权改革后我国财政能力特别是中央财政能力迅速下降的现实,使改革者在更多情况下选择了一种过渡的方式——将初始形态的渐进改革成本转移至国有银行。例如,为解决反映渐进改革深层次矛盾的三角债,1991年下半年到1992年底,国有银行投入520亿元信贷资金,将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移到企业与银行之间,从而支付了这一改革成本。②央行研究局在2002年下半年的一个调研报告显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中有80.7%是渐进改革成本的转移造成的,具体原因包括红头文件、企业政策性关停并转、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等(见图2)。③对于国有银行因自身的制度缺陷引起的改革成本(表现为银行自身经营不善导致的不良贷款),有人(陆磊,2004)称之为“负项成本”。考虑到国有银行制度改革的滞后是政府主导渐进改革得以推动的一个步骤,从渐进改革的全过程来看,“负项成本”也构成了渐进改革成本的一部分。 ???? ????我们无法精确计算中国的渐进改革到底产生了多少成本,因为许多成本是不可计量的。然而,产生了多少成本也许并不重要——无论是可计量的经济损失还是不可计量的非经济成本,它们要么得到了财政的直接支付,要么通过国有银行得以转移。④而在评价中国渐进改革的成效或预测其走势时,被财政直接支付的成本亦不甚重要,因为这部分改革成本是作为已知变量纳入到相关函数中的,或者说作为约束条件已经反映在渐进改革的成效和走势上了。而转移至国有银行的成本在渐进改革函数中表现出虚拟变量的特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为不对渐进改革产生影响的“0”值;当国有银行财务重组开始、不良贷款损失承担问题凸现的时候,这部分渐进改革成本又被重新激活为“1”值,成为影响渐进改革最终效果的不可忽视的变量。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分得到转移而未被支付的成本在渐进改革的中后期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下文所论及的渐进改革成本正是特指这部分被转移至国有银行的成本。 ????     二、国有银行财务重组与渐进改革成本的估算 ???? 国有银行财务重组就像一把手术刀,在去除四大行历史包袱的同时,也揭开了渐进改革成本的面纱。当不良贷款还隐藏在国有银行“乐观”的财务报表中时,我们自然对不良贷款价值不得而知,因此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首次剥离时也只能按“账面价值”进行。由于决定不良贷款价值的动态因素很多(因人而异的处置条件、收购者的隐含信息优势、⑤专业处置人才和专业知识的价值增值等),不良贷款回收率处于一个很大的概率分布空间,从技术上看目前还没有可以事先较准确估价的金融工程技术。如果我们把不良贷款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它只有在进入到由国有银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地方政府、境外投资银行等主体构筑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后,经过各市场主体的价值评估和多方投标竞价,其市场价值才能得以较准确地确定,相应的渐进改革成本(不良贷款损失)也才能以较清晰的面目浮出水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国有银行财务重组中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客观上形成了渐进改革成本的发现机制。既然如此,能否利用这个成本发现机制估算中国的渐进改革成本呢?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设计出如式1所示的理论模型估算渐进改革成本。其中,C为渐进改革成本;i=1…4分别代表四大行;P[,ai]为第i家国有银行中作为渐进改革成本载体的不良贷款的账面价值,P[,bi]为第i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市场价值;s[,i]表示不良贷款回收率。 ???? ????在现实数据的收集上,我们发现要对以上理论模型做一些修改才能加以应用。在确定s[,i]值时,由于四大行在财务重组后期并非定向剥离不良贷款给对应的AMC,我们不能够用四大AMC的回收率分别代替四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