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寄生虫病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四、网尾线虫病 病原:胎生网尾线虫和丝状网尾线虫,寄生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引起。又称大型肺线虫。 流行病学:丝状网尾线虫虫卵对热和干燥敏感,可以耐低温;胎生网尾线虫是牦牛春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低温不能发育。 致病作用:感染初期,由于移行和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广泛性肺炎。肺组织膨胀不全和周围肺组织的代偿性肺气肿。虫体寄生部位,肺表面稍隆起,呈灰白色。虫体分泌物和毒素作用引起羊只的再生不良性贫血。 症状:咳嗽、中度感染咳嗽强烈而粗砺,严重感染呼吸浅表;气喘,呼吸困难,尤以驱赶或夜间休息时加重。常打喷嚏,鼻孔排粘稠液体,形成绳索状拖垂于鼻孔下或在鼻周形成结痂。渐进性消瘦,贫血,头胸部及四肢水肿等。 网尾线虫病(2) 病理变化:肺气肿与实变相间;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发炎。 诊断:用幼虫分离法查鼻液或粪便,见一期幼虫即可确诊。丝状网尾线虫头端钝圆,有一扣状结节,尾端细钝,体内有黑色颗粒。剖检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治疗:左旋咪唑8-10毫克/公斤体重;丙硫咪唑10-15毫克/公斤体重;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0.2毫克/公斤体重。 预防:参考猪肺线虫病。 网尾线虫病(3) 十五、羊鼻蝇蛆病 病原: 羊狂蝇的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也称羊鼻蝇蚴病。 流行病学:有季节性,7-9月间多;幼虫在鼻腔和额窦等处寄生约9-10个月。北方每年繁殖1代,温暖地区每年繁殖2代。 症状和病变:成虫侵袭羊群时,羊群不安,严重扰乱羊的正常生活和采食。幼虫的寄生引起发炎和肿胀。患羊打喷嚏、摇头、甩鼻、磨牙、磨鼻等,鼻流浆液性、黏液性或黏液脓性鼻液。寄生于鼻窦内不能返回鼻腔,而致鼻窦炎症。可出现神经症状。 羊鼻蝇蛆病(2) 诊断:用药液喷入鼻腔,收集用药后的鼻腔喷出物,发现幼虫确诊。出现神经症状时,应与羊多头蚴和莫尼茨绦虫病相区别。 防制:伊维菌素按0.2毫克/千克体重,1%溶液皮下注射; 敌百虫75毫克/千克体重,配成水溶液口服,或以5%溶液肌注,或以2%溶液喷入鼻腔;氯氰柳胺,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2.5毫克皮下注射。 羊鼻蝇蛆病(3) 六、前后盘吸虫病 病原:由前后盘科中的多个属的吸虫混合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吸虫引起的疾病,其中以鹿前后盘吸虫和长形菲氏吸虫最常见。 流行特点:虫体分布遍及全国。需淡水螺蛳为中宿主。成虫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兽的瘤胃和网胃壁上。童虫在小肠、胆管、胆囊和真胃内移行、寄生数十天,危害严重。此外,在腹腔、大肠、肝、肾和膀胱等处也可见童虫。 Clinical signs:成虫危害不大,但大量童虫寄生时可引起严重症状,甚至大批死亡。病畜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顽固性拉稀,粪粥样或水样,颌下至全身水肿,贫血,消瘦,衰弱无力,重者卧地难起,衰弱死亡。 Necropsy:成虫寄生部位发炎,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米粒大的白色小结节。瘤胃绒毛脱落,瘤胃和网胃内可见虫体。童虫则引起相应器官的炎症。 诊断:沉淀法粪检查到虫卵或剖检查到成虫或童虫可确诊。 治疗: 1.别丁:牛、羊65~75mg/kg,p.o. 2.六氯酚:15~20 mg/kg,p.o. 3.氯硝柳胺:60~70 mg/kg,p.o. Prevention:参考肝片吸虫。 七、牛羊绦虫病 病原: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该病是最常见的牛羊蠕虫病之一。 流行病学: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危害羔羊和犊牛;中间宿主为地螨;感染季节多在4-6月份或5-8月份。在终宿主体内约经45-60天发育为成虫,在牛羊体内寄生期限一般为3个月。 症状: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精神不振,营养不良,发育受阻,消瘦,贫血,颌下、胸前水肿;肠炎,腹泻,或便秘与下痢交替,重者因恶病质而死。虫体分泌、代谢产物致神经中毒,后期有神经症状。注意与脑包虫和羊鼻蝇蛆病区别。腹痛甚至死亡。 病变:尸体消瘦;肌肉色淡;胸腹腔渗出液增多。有时可见肠阻塞或套叠、扭转甚至破裂。小肠黏膜卡他性炎症,肠扩张,充气,重者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小肠内有绦虫。 诊断:查节片或链体;漂浮法查虫卵;诊断性驱虫;剖检查虫。 绦虫病(2) 治疗: 1.别丁:羊75~100mg/kg,牛35~60 mg/kg, P.O. 2.氯硝柳胺(灭绦灵):羊100 mg /kg, 牛60~70mg/kg,P.O. 3.抗蠕敏:10~15 mg/kg, P.O. 4.吡喹酮:5~8mg/kg. P.O. 5.苯硫咪唑:8~10mg/kg,P.O. 预防:1.定期驱虫,管好粪便。2.杀灭土壤螨。3.不在清晨或傍晚放牧;不割喂露水草。 八、棘球蚴病 病原:棘球蚴(包虫),是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又叫包虫病。寄生于肝、肺及其它器官。 流行病学特点:国内主要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约经6-12月的生长可成为具有感染性的棘球蚴,在终末宿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