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地的内部圈层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一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目的要求通过地球内部主要物理性质的特征差别,说明地球具圈层构造。要求学生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一级圈层和莫霍面、古登堡面两个一级界面以及各圈层物质组成的差异。
课时:2学时
授课内容
一、地球内部的物理性
(一)密度
(二)压力
(三)温度
(四)重力
(五) 磁场
(六) 弹塑性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
(一)划分依据
(二)划分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一) 地壳
(二) 地幔
(三) 地核
四、地核的运动
重点
三个一级圈层和两个一级界面。
难点
地幔、地核物质组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用橄榄岩标本和陨石成分说明)。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讲授,结合岩石标本及模型观察。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密度(density) 密度=质量/体积;0km处密度约2.6g/cm3;<33km处密度约2.9g/cm3;>33km处密度约3.32g/cm3;<2885km处密度约5.56g/cm3;>2885km处密度约9.98g/cm3;内核处为12.51 g/cm3;总体规律是:从地表到地心,密度逐渐增大,在33km、2885km以及其他深度,密度突然增高。
压力(compressive stress)静岩压力,即压强(intensity of pressure)随深度增加压力不断增加; 33km处为1200Mpa,2885处为135200Mpa,地心处可达361700Mpa。
温度(temperature)变温层(外热层)—地表受太阳影响,温度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呈周期变化的表层。常温层—外热层之下,地温常年保持不变的地方。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常温层之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平均3℃。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是地温梯度的倒数。33km处约400—1100℃,2885km处为3700,地核高达4500。
重力(gravity) 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具有随纬度增高而增加的规律。33km为983Gal,2885km为1069Gal, 0km—2885km递增,且达最大值;2885km—地心递减,最终变为0。
磁场(magnetic field)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
地磁要素(geomagmetic )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磁场强度—磁场大小的绝对值,平均为50μT。磁异常(magnetic anomaly)—地球浅部具磁性物质引起的局部异常。
地震波(earthquake wave)
表3-1 地球各圈层的物理特征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速度快,任何物质均可通过,又称P波;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不能通过液态介质,又称S波; 33km处,P波的速度从7.0km/s突然增加至8.1km/s,S波的速度从4.2km/s突然增加至4.4km/s;60—100km处,P波从 8.2km/s降至7.93km/s,S波从4.6 km/s降至4.36 km/s;2885km处,P波从13.54km/s降至7.98km/s,S波从7.23km/s降至0;5155km处,S波从0变为3.46km/s。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前面讲授的地球内部各种物理性质,尤其是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以下三个一级圈层和两个不连续界面:
地壳(crust)0—33km,大陆型地壳(Si—Al层)以花岗岩为代表(用花岗岩标本让学生观察);大洋型地壳(Si—Mg层),以玄武岩为代表(用玄武岩标本让学生观察)
地幔(mantle)33 —2885km。上地幔(33—650km),上部为固态(33—60km);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下部为固态(250—650km)。下地幔也为固态(650-2885km)。
地核(core)外核(2885—4170km),液态地核;过渡层(4170—5155km),固液态过渡带;内核(5155—6371km),固态地核。
莫霍面(moho discontinuity)前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1909年)地壳与地幔的不连续面,平均深度为33km。
古登堡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首先发现(1914年)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平均深度为2885km。
图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