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毽球PPT

第十四章 毽球 (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毽球运动的概况以及对身体健康的价值。掌握毽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了解一些毽球运动的基础配合和简单战术。初步掌握毽球运动的特点及教法了解一些毽球运动的规则。 毽球简介 毽球运动,俗称“踢毽子”,又叫“打鸡”、“攒花”等。是流传于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之一,是一种用鸡毛或鹅毛等插在橡胶或纸片等为材料的圆底上做成的一种游戏器具,至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全面性、灵敏性、融合性、普及性、群众性,健身与娱乐性六大特点。 毽球发展概况 毽球是从我过古老的民间广泛流传的踢毽子游戏衍生而来,它起源于汉代,盛行于 南北朝和元朝隋唐,据说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 ,有一种祭神时边跳边踢的舞蹈,就是古代蹴鞠的雏形。“蹴”就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就是用皮革缝制而成,内充毛发和茅草等物,类似现代的实心球。在战国时代蹴鞠就很盛行,到汉代已有蹴毛丸和蹴鞠的区别了。当时蹴鞠须有鞠域,踢法与现代足球相似,蹴毛丸和今天的踢毽子相似。1973年在我国山东省济宁县喻北屯城南张村一东汉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33块石画像,其中第二块石画像高36厘米,宽42厘米,刻画了一幅“蹴毛丸” (如图) 从蹴毛丸图中窥其精彩场面:图上共有八名表演者和八枚毛丸,画面中间铺有一块卷云纹等多种图案的椭圆形地毯,表演者身着同意紧身服装,有的一人持一丸,有的一人持两丸,有的几人共持一丸。他们手舞足蹈,动作灵活。蹴毛丸的动作姿态和现代踢毽子的盘、拐绷、磕、蹦、点踏、正反踢、一边花、两边花、盘盘脚、拐拐脚,以及手心、手背、里抱月、外抱月等技术动作基本相似。经专家们考证确认,该图中每个毛丸上部都的细线代表一种毛制物品,这和我国近代皮毛毽的制作的一脉相承。出土的蹴毛丸图为研究毽子的起源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可以说这就是踢毽子的最早雏形,由此证明,今天的踢毽子起源与公元前200多年汉代的蹴毛丸活动。 据唐代释道宣的《高僧传.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记载:“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铸,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之曰:‘ 此儿进戏有功。’” 说的是北魏有个和尚佛陀禅师,在路过洛阳天街时,见慧光可以站在十分危险的井栏上,一连反踢五百个,可见控制毽子落点的技术是十分熟练的,而佛陀踢毽子为边戏,亦表明作为一种游戏,踢毽子在当时社会已是较为流行。可见踢毽子已有悠久的历史,从踢毽子游戏到毽球运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又有了极大的发展,民间踢毽子活动非常盛行,此时出现了技巧型的踢毽子。据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元》中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线,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臁、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可见但是踢毽子已有边走边踢,不光用脚踢,还用膝、腹、头等身体各部位来玩耍毽子。可以看出,古代已有了毽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到明清时期,踢毽子已相当普及且更为流行。这个时期,踢毽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踢毽子的记载已就更多了。明代进士,我过历史上著名的散文 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写的就是儿童喜好在冬季踢毽子。 当时还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儿,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不难看出踢毽子在当时的普及程度。潘荣陆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形容踢毽子时说:“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背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相宜,不致坠落。”可见,当时踢毽子活动很盛行。到了清代,踢毽子不仅是娱乐游戏,而且是一项竞赛活动,踢毽子的技巧已到了顶盛时期。许多技巧和难度让人赞叹不已,清代阮葵生著《茶余客语》一书中这样记载:“它千态万状,高下远近,旋转承接….,其中有数家门几百种”。翟景《通俗篇》又这样写道:“北京一带民间艺人表演毽子,不论顶额、口、肩、腹、胸、头都可以代足,一人可以应数敌,自毽子终日绕身不堕”。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中也记载:“每年正月十五日,广州有踢毽子会,男女老少云集五仙观进行比赛。毽子3有大小,大者市井,踢小毽者毫贵子”。当时,河北承德有“踢毽之乡”的美誉,旧时几乎家家有毽子,人人都会踢,一到新年,人们成群结队上街踢毽子,一时彩蝶纷飞,似闻春讯。此时的踢毽子活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那时,根据踢毽子的难易程度和技巧的高低,又另有别称。难度小、技巧低的叫小踢,又叫小式或称文式和盘踢技巧,适宜妇女儿童和老人;难度大,技巧高的叫大踢、又叫大式,或称武式和交踢技巧。大踢的花样很多,且能成套,规格都很严格,不能前后调换着踢,也不能有遗漏。 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涌现出一批全国闻名的踢毽子能手。例如被誉为“毽子谭”的谭俊川,他从小喜爱踢毽子,练就了一身绝技,在他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