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算单元教材修改说明与教学建议 201302.doc

一年级下册算单元教材修改说明与教学建议 201302.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年级下册算单元教材修改说明与教学建议 201302

把握核心问题 助推有效教学 ——一年级下册运算单元教材修改说明与教学建议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 张红 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将计算和应用结合编排,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算”与“用”如何兼顾,实现更好地结合?二是如何加强对算理的认知和算法的探究?三是如何用“运算”解决问题?其中“算”与“用”这两个点编排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它们之间合与分的关系,其中,合是为了贯通联系、互相促进;分是为了分散难点、凸显重点。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才能保证二者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下面我结合北师大版新教材(第四版)一年级下册运算单元谈谈我们的思考。 问题一:运算与解决问题两个难点同时出现,如何兼顾? 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买铅笔)比较意义下的减法(开会啦、跳伞表演)解决问题(美丽的田园) 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买铅笔) 比较意义下的减法(开会啦、跳伞表演) 解决问题(美丽的田园) 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捉迷藏) 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快乐的小鸭) 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跳伞表演)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有两个难点:一是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二是理解“比较两个量的多少”要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如果把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放到解决“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的背景中学习,难点过于集中,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教材在安排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时,采用各有侧重的方法。教材共安排了6节课来学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在这6节课中,前3节课是结合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集中精力探索计算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算法之后,再用2节课,以“比较两个量的多少”为背景学习减法,其中第一节课重在理解“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用减法计算的道理,丰富学生对减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巩固前面学到的计算方法;第二课再在比较背景下学习新的运算,每节课重点解决一个难点问题。这样做既落实了解决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的理念,又方便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分散了难点,使学生容易消化吸收。 问题二:如何加强对算理的认知和算法的探究? 就小学数学运算的内容而言,对算法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对算理的认知过程,二者是一致的,因此本文会结合在一起说,不去刻意地区分。 下面从什么是算理、借助直观理解算理、基于经验探索算法三个方面阐述。 1.解决对算理的认识问题:运算的算理是什么。 算理是指关于什么是运算以及如何运算的道理。 (1) 基于计数的操作性算理。 计数是四则运算可执行的基本原理,是一切“算法”之本。实际上,“运算”背后的基本概念还是数概念,数概念的核心是“位值制”、“单位”。照此,加法是按照同样的单位继续往下数,减法则是往回数。 教材中主要借助竖线模型(图1)和百数表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支撑,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理解算理。 图1 (2)基于十进制、运算律及等式性质的支撑性算理。 如,教材第55页“拔萝卜”一课,计算36+25(图2)。 图2 算法1:36+23=(30+6)+(20+3)=(30+20)+(6+3)=59.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算法2:36+23=36+(20+3)=36+20+3=59,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再如,教材第5页第4题(图3),体现的是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减法表中也蕴含了同样的规律。 图3 2.解决对算理的把握问题:借助模型理解算理,获得“真”理解。 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前面提到的算理仅通过抽象的分析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利用具体模型解释算法的过程非常重要。我们希望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算理,获得“真”理解。 为此,我们系统梳理了直观模型(小棒、计数器、数线等)在各阶段的分布使用。小棒、计数器的优点是位值和十进关系明显,与竖式联系密切,便于沟通。小棒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直观模型,因此,教材在初次探索算法时,都以小棒模型为主;计数器略抽象一些,能更好地体现“位值”,凸显“借一当十”,教材也安排了用计数器辅助理解算理;数线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序,体现多种数数的方法,可以记录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材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之后,为学生呈现了数线模型,把数线作为一种计算工具,继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种模型结合使用,丰富并发展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使习题的设计变得丰富多彩。 模型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模型使用的数量。对于同类问题的探索,没有不可替代性的内容尽量使用相同的模型,不要出现模型的随意更换,这对于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和教师课堂实施的实效性是比较重要的。每一课时出现的计算模型最好不超过2种。 ②模型使用的时机。在第一单元学生《 》和《捉迷藏》学习十几减9、减8两课时(“买铅笔”与“捉迷藏”),教材定位在借助直观模型探索算法

文档评论(0)

fmm400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