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记》的取名有对古礼“分疏而识”的意思。《说文》说:“记,疏也”。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之分,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是《小戴礼记》。 礼记 1、周礼又名《周官》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 2、《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 3、《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内容 《春秋》特点: 七八九:《春秋》及《春秋三传》 :礼定褒贬 一、体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 二、文句 简单;夏,五月,郑伯克段 于鄢。 三、文笔曲折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笔则笔,削则削”。 晋杜预《春秋序》:“春秋含有‘微言大义’”。 礼在周代既作为制度与生活规则存在,也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对社会上发生的种种行为进行评断。《春秋》其实就是以礼来评断历史的学说。 春秋大义: 一、复礼。桓公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 襄公九年:“毛伯卫来求金,非礼也。” 二、正名。“崩” “薨” 。 三、尊王。 《春秋》每言“春王正月”,《公羊传·隐公元年》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如春秋中写到: 隐公四年,三月“卫,州吁,弑其君完”,九月“卫人杀州吁与濮”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据汉书艺文志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 孔子作春秋时,与左丘明参观鲁国的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明聘以正礼乐,其中有所褒讳贬损,不可写明,乃口授弟子。而弟子们后来所言互异。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实,故讨论本事而作传,证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 至于公谷二传,则是口传要义,传了几代以后,始写成文字。 关于《左传》作者 从宋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要通《五经》,就须先读《论语》、《孟子》,因为这两部书蕴含着孔、孟对《五经》的理解和体会,比《五经》容易读,而且孔、孟二圣鲜活的形象都隐存在其中,可见圣贤气象。 朱熹引程子的话说:“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其序不可乱。” ——《朱子读书法》 十、论语:人格典范 《论语》可以说是孔子及与孔子有关的言行录。之所以叫“论语”,“论”有编次之意。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录。不同的是,孟子参与了《孟子》七篇的写作与编辑。据《史记》说,孟子名轲,邹人,受业子思之门人。曾游事齐宣王、梁惠王,因不能用,退而与其弟子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十一、孟子:保民政治 孟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他是“王道论”者,要求统治者对百姓施行仁政,关心民生;在哲学上他是“性善论”者,认为辞让、羞恶、是非、恻隐之心是人生来具有的;在道德思想上他是“仁义论”者,认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人应该守住这颗心,坚持这条路。 《孟子》书中最核心的还是他的“民贵”思想。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有人说出于孔子之手,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18章。 十二、孝经--伦理基础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小学”在古代就是古汉语文字学。 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