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doc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 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国家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并在国际社会中立足,就不能逃避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交换,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参与形成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和竞争。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贸易,怎样进行贸易能为国家带来最大利益,这样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而随着国际分工与竞争模式的演化与经济学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与优势形成机制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古典阶段 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成本学说,国家优势的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以“地域分工论”作为其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提出了绝对优势说。他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贸易分工的基础,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虽然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其理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因而其理论缺乏普遍意义。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了对外发生贸易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不同,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也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就会出现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成本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三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其他要素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也未对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作出解释;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三是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只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益,而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贸易改变了各国国内的利益分配制度,可能出现多数人因贸易受损,而增加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 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建立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体系的建立,从此比较优势说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比较优势其实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概念,因为虽然李嘉图在古典经济时代就创立了比较优势说,但其内涵一致在补充发展。 2.新古典阶段 对李嘉图理论的不满导致了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倍受关注的是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认为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如劳动、资本和土地等)丰裕程度的差别,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国际贸易由此得以发生。该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一个国家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结论。并指出,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 实际上无论是劳动生产率差异还是要素禀赋差异,其核心都是每单位产品中的要素含量的差异,也就是成本差异,只是二者对商品价值的来源理解不同,而且二者都认为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国际贸易导致的一国相对价格改变,也是该国获取利益的源泉。因此,将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的技术差异论和建立在要素存量不同基础上的要素禀赋差异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以后的一些学者对技术差异论和要素禀赋论加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古典贸易理论。 3.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哈伯勒在1936年出版的《国际贸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机会成本理论重新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为多生产以单位该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商品的数量。一国应当选择牺牲机会成本较大的商品去生产机会成本小的商品,以此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此外,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注重研究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比较利益结构的动态变化,并注意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策略和贸易政策对建立动态比较优势的作用,诸如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成本说”、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和小岛清的“推进国民生产过程的国际互补原理”等都深刻地反映了这个特点。 4.当代经济学阶段 至80年代末,在西方无论是学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很少有人用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等传统贸易理论来解释现实贸易格局的变化了,传统贸易理论对工业国家的制成品贸易特别对所谓产业内贸易的格局更不适用。为探讨新的解释,西方学者开辟了两种不同的途径:其一是对不完全竞争条件的贸易进行研究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其二是以波特为代表的所谓经验归纳法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