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 木 叶 ” 课堂安排 一、导入: 林庚 林庚 (1910-2006) 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年少时 “清华四剑客” (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 “北大中文四老” (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2、筛选信息: 3、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榆林市第十中学 一、导入 二、初读,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三、细读,思考 四、拓展探究: 五、结束语 无边 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 落木 落红 诗词填空: 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既是诗人又是学者。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作者简介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现象) (特征) (总结)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二、初读,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三、细读,思考 1、阅读1-3段,思考: 先分析每段讲了什么, 再讨论作者谈了一个怎样 的文学现象? 第1段: 第2段: 叶 落木 (门庭寂寥) (兴盛繁茂) 第3段: 概念 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 形象 树叶 木叶 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之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失意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孤独之愁)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 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艺术特征 微黄与干燥 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艺术特征 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征?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 、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它“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 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精读课文第6段: 看“木”在形象上的第二 个特征。“木叶”暗示的究竟 是怎样的“落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 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 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场合 外形 树 (叶) (落) 木 (叶) 联想 意味 质感 颜色 意象 春 夏 之 交 秋 风 叶 落 脱 尽 叶 子 绿 (叶) 褐 绿 (干) 干 燥 空 阔 疏 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 黄 枝 叶 繁 茂 饱 含 水 分 饱 满 绵 密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暗 示 性 全 文 总 结 绵 密 饱 满 诗歌的暗示性 诗词的暗示性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含蓄,一是寄托。 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知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这番话对含蓄与寄托作了明确的诠释。 诗歌的暗示性 诗词的暗示性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含蓄,一是寄托。 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含答案).pdf VIP
- 2024中职专业目录(新版).docx VIP
- 迪斯尼音乐厅的建筑与声学.pdf VIP
- 第6章空间力系分解.ppt VIP
- 2025年部编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 2025年肺功能检查测试题及答案.doc VIP
- 2025年高考数学全国新课标Ⅱ卷试卷评析及备考策略(课件).pptx VIP
- 酒吧调研报告.pptx
- 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 (共45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绪论-第一章)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第3讲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