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应当从传统中继承什么?——读《胡适自传》的几点思考山东 宗守咏继承传统与增强现代性,无疑是语文教学最难化解的观念冲突之一。既要增强教材选文的时代气息,又要加大历史经典的比重;既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培养现代读写素质,又要熟读成诵多背多积累——许多观点纠缠在一起,常常令人莫知所从。回归传统的呼声有时甚嚣尘上,几乎盖住人类庄严跨入21世纪的强大旋律。改革不能割断历史,然而语文教学究竟应该从传统中继承什么,关乎是进步还是倒退的命运抉择,实在应该首先弄个清楚。近读《胡适自传》(名人自传丛书,吴福辉、钱理群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下只标页码),国学大师的简约记述引发笔者诸多感想。略记于此,或可对语文教学改革有些许启发。一、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20世纪初上海的学堂课程设置尚不完备,但在教学管理上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按能力分班。梅溪学堂有国文、算学、英文三门课程,按国文程度分班;澄衷学堂有十二个班,分班略依各科平均程度,但特重英文、算学。二是可以根据学业进步水平自由升级、跳级。胡适初到上海入梅溪学堂,因不懂上海话、又不曾“开笔”作文被编在五班(差不多是最低的班),后来因为更正了老师一处错误,老师了解到他读过很多书,竟在一天之中升了四个班,做了第二班的学生。初进澄衷学堂,胡适英文、算学水平太低,被编在东三斋(五班),后因月考总是第一,一年中又升了四个班。(第49—54页)由此可见,梅溪学堂、澄衷学堂虽也实行班级授课制,但严格贯彻了按能力分班的原则,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学业进步情况自由升级,有很大的灵活性,真正体现了分层施教,更能激励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上是依据年龄大小分班,小学尤其如此。小学六岁半入学便是一年级,此后逐年递升,直至毕业,其间很少有人跳级。学生、家长很少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校也不鼓励。多年前还有留级制度,学业成绩不合格者不升级,近十几年也很少听说了。学校不仅不鼓励留级,还要对留级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理由似乎与九年义务教育有关,其实更多的是学校经济利益驱动)。百年过去,管理方式却越来越划一机械,实在有违改革初衷。分班教学是现代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按什么分班最基本也最重要。如何因材施教、鼓励个性自由发展,更是当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少先进学校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打破年级上课,高年级某门课有问题可以到低年级上补习课,低年级也可以到高年级听课,不同学校间还可以派“留学生”等等。当前应考虑如何把这种先进理念推广到所有学校,使之成为教学管理的一般常规。只在报刊上讨论,意义终归有限。实施素质教育了,还要有学生留级吗?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其实大不然。素质教育就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灵活选择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了?素质教育更要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对他们的发展负责,为他们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服务。学习有困难想留级是很正常的,这跟想跳级一样应当受鼓励,不应被歧视甚至被惩罚。管理过于死板机械,用一根绳子捆所有的羊,不利于因材施教,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二、给教材编写者、使用者更多的自由20世纪初上海的学堂没有什么“部编”“统编”教材,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澄衷学堂杨千里先生就让学生买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本《天演论》做读本。(第54页)《天演论》在当时算得上非常“新潮”的“时文”,也是够得上份量的名篇。读这样的著作,对感悟时代精神、吸取先进思想文化有重大意义。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一直统得太死,“一纲一本”多少年,再加上“以纲为刚”“以本为本”的律条束缚,思想都搞僵化了(新课程实施后有所改善,多种版本教材并行,但教材选用权最终还是由县区收归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一线教师几乎没有话语权)。这样的体制最容易导致思想、文化的专制,扼杀教育工作者的个性,也不利于多样品质的人才的培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应该有自己选编、选用教材的权力,这本来不成问题。糟糕的是管理部门喜欢“一刀切”(无疑最省事又危害最大),出版发行商、主管教材选用的部门要追逐经济利益,教材编写与选用反而越来越无法灵活了。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解决,培养有个性的创新人才才会真有希望。此外,中小学教材编选中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的矛盾一直没解决,两种价值观争持了一百年,争来争去就一套教科书,只能塞进有限的东西,谁的想法都难实现。教材的编写、选用应该充分放开,教材选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选编,教材使用者灵活地选用、增补或删减;考试不要死扣教材,重在能力、习惯的考查。孰优孰劣在实践中比较鉴别,没必要老在嘴皮子上打官司。三、鼓励学生带着一定的课题读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看看20世纪初上海学堂的教学方式,却不能不令我们汗颜。胡适十一岁时点读《资治通鉴》,感觉朝代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