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稠油掺水流动摩阻预测偏差及策略.doc

论稠油掺水流动摩阻预测偏差及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稠油掺水流动摩阻预测偏差及策略 ; 稠油掺水流动研究现状; 1.油水乳化与转相研究; 由于油水流动黏度及摩阻损失主要取决于油水乳化程度与流型,稠油掺水混输工艺设计的难点之一就在于油水流动过程中油水的乳化程度及流型变化规律难以确定。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研究对象包括实际稠油-水与模拟稠油-水等体系,而研究手段涉及水平与立管环道模拟瓶试制备与流变测试数值模拟等方法。Ashrafizadeh等[2](2010)研究了两种伊朗油的油包水(W/O)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和黏度特性,指出乳状液中原油体积分数上限为60%,当含油量超过该上限时,才能形成W/O型乳状液。段林林等[3-4](2010)研究了BZ28-2S混合原油的W/O型乳状液的转相特性,指出乳状液转相点是一个条件性参数,同时分析了辽河稠油加剂乳状液的稳定性转相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液滴形态与混合液流动性之间的内 在联系。熊小琴[5]等(2007)研究分析了沙河街原油乳化程度的影响因素,指出搅拌速率搅拌时间掺水量掺水温度对乳化程度均有影响,而搅拌时间和搅拌速率的影响较显着。黄敏[6](2010)利用试验环道模拟了新疆九6区和九8区单井稠油掺水的流动特性,研究了油水混输的乳化程度及转相点流型与压降规律,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Vuong[7]等(2009)实验研究Lubsoil油(0.22~1.07Pa?s)-水在内径为50.8mm的水平管和垂直管内的流动规律,分析了稠油黏度对油水流的流型压力梯度和持水率的影响。陈杰[8]等(2003)建立了油-水两相管流流型转换的新准则,对分层流的预测效果优于对混合流型和分散流型的预测,适用于现场钢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的预测,但这些结论主要基于白油-水和柴油-水两相流的流型实验获得,对于稠油掺水混输流型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Xu[9]等(2010)研究了白油(黏度44mPas密度860kg/m3)-水两相在垂直上升管和下降管内流动时的转相特性和摩阻压力梯度,指出在垂直上升流中入口含油率约为0.8时达到转相点,而在垂直下降流中入口含油率约为0.75时达到转相点;当油水混合液含水达到转相点时,其摩阻较小;采用适当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油水乳状液的转相点。此外,Ersoy[10]等(2006)利用基本热力学及质量守恒方法预测油水乳状液的转相点,指出表面活性剂性质油滴大小及液相化学势时控制乳状液转相点的主要因素。; 2.油水流黏度测定; 黏度是流体流动摩阻计算的必要参数之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压降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的符合度。目前,油水混合物黏度主要通过旋转流变仪与环道试验装置测定,或者通过经验公式计算。Einstein[11](1906)实验研究发现,对于分散相(水)体积分数小于0.15的W/O型乳状液,其黏度仅与连续相黏度及分散相体积分数有关,因而基于水珠为刚性球体水珠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的假设提出了第一个计算W/O型乳状液黏度的经验公式。Cengel等[12](1962)研究了水包油(O/W)型乳状液在水平管和竖直管内的层流和紊流流动特性,提出了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计算式,指出垂直管紊流中的所有O/W型乳状液均可视为牛顿流体,而水平管中分散相体积分数大于0.35时O/W型乳状液呈非牛顿流体性质。Pal[13](1993)建立了水平管道层流与湍流下水为连续相的油水混合液黏度关系式,而Pan等[14](1996)提出了受掺混程度影响的两相混合液黏度的计算公式。蔡继勇等[15](1999)研究了水平管内油水乳状液的流动特性,指出当含水率低于0.1或大于0.9时,油水乳状液可视为牛顿流体,而其余含水率下的油水乳状液呈明显的非牛顿流体特性,同时建立了油水乳状液表观黏度的新计算式,其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小于4.2%。陈杰等[16](2001)研究发现,当油水混合液流速较高时,其流动呈分散流型,有效黏度主要取决于内相浓度,且随流速增加略有波动,可选用合理的关联式进行计算;但对于其他复杂流型的油水混合液,其有效黏度的影响因素多规律复杂,难以建立通用的相关式。王尤富等[17](2001)分析了常用黏度计的适用性,提出了油水混合液黏度的细管流变仪测定法,给出了井筒油水混合液黏度的室内测定方法。刘文红等[18](2002)采用内径为40mm的有机玻璃管,实验研究了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的阻力特性,指出油水两相流的黏度与相分布状况密切相关。宫敬等[19](2004)通过三种高黏油品的油水水平管流试验,建立了基于有效黏度与混合流速的压降公式,并指出建立有效黏度理论预测模型的必要性。李梦坤等[20](2005)分析了特高含水原油体系及其管输特性,给出了环道装置测定流体黏度的原理和步骤。姚海元等[21](2006)研究了渤海稠油-水的流动规律,建立了油水两相环道

文档评论(0)

yinmingd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