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压缩模与压注模—定稿4.20.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压缩模与压注模 本章基本内容 压缩模的分类、组成及工作原理 压注模的分类、组成及工作原理 压注模成型零部件的计算 压注模浇注系统与排溢系统的设计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加料 合模 充型 固化 取模 型腔(3、9、8、4) 加料室(4) 导向机构(6、10) 侧向分型抽芯机构推出机构(19) 脱模机构(16、18、12) 加热系统(5、11)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移动式压缩模 半固定式压缩模 固定式压缩模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特点: 上下模都固定在压机上,开模、合模、推出塑件等动作均在机内进行,生产率高、操作简单、劳动强度小,模具寿命长。 缺点: 模具结构复杂、造价高,且安装嵌件不方便。 用途:适合生产批量较大或尺寸较大的塑件。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特点 模具不固定在压机上,成型后移出压机,用卸模架等专用卸模工具开模,抽出侧型芯再取塑件。清理完加料室,然后将模具重新组合后放入压力机,进行下一个循环。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上模固定在压机上,下模沿导轨移动,用定位块定位。也可以将下模固定在压机上。开合模在机内进行,成型后移出上模或下模,用手工或机外卸模装置取出塑件。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二、压缩模与压机的关系 (一)压力机的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1、压机最大压力的校核 模压所需的成型总压力:F模≤kF机  其中: k——修正系数,一般取0.75~0.90; 而:F模=pA型n 其中 : p——单位成型压力(MPa),     A型——每一型腔的水平投影面积(mm2)     n——压缩模内型腔的个数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脱模力计算 F脱=A1p1  其中:F脱——脱模力N    A1——塑件侧面积之和mm2     p1——塑件与金属的结合力MPa 校核: F脱<F顶    F顶——压力机顶出杆的最大顶出力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1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7.2 压注模结构及分类 把预热的原料加到加料腔内,经加热塑化,在压力机柱塞的压力下经过浇注系统挤入型腔,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充分固化,得到所需的塑件。 §7.2 压注模结构及分类 §7.2 压注模结构及分类 三、压注模的典型结构 §7.2 压注模结构及分类 2、压注模的分类 §7.2 压注模结构及分类 1)罐式压注模 §7.2 压注模结构及分类 2)柱塞式压注模 §7.2 压注模结构及分类 柱塞式压注模 §7.3 压注模成型零部件设计 一、加料室的结构 §7.3 压注模成型零部件设计 §7.3 压注模成型零部件设计 §7.3 压注模成型零部件设计 §7.3 压注模成型零部件设计 §7.4 压注模浇注系统设计 §7.4 压注模浇注系统设计 §7.4 压注模浇注系统设计 §7.4 压注模浇注系统设计 §7.4 压注模浇注系统设计 §7.4 压注模浇注系统设计 §7.4 压注模浇注系统设计 1、固定式压注模加料室 特点:加料室与上模型板固定相连 加料室的作用:存贮定量的塑料 2、移动式压注模的加料室 加料室定位方法 外形销定位, 加工使用方便 导柱定位加料室, 拆装清理不方便 内部凸台定位, 减少溢料 1、罐式压注模的压柱 二、压柱的结构 2、柱塞式压注模的压柱 三、加料室尺寸的计算 2)普通压力机所用的压注模:加料室截面积(A)应比型腔与浇注系统截面积之和( A塑)大10%~25%,否则分型面会被推开产生严重溢料。 A=(1.10~1.25)A塑 1)未经预热的塑料:加料室截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A=0.7M (M——每次压注成型的注射量 ) 3)加料室高度 =(加料室的容积/加料室截面积)+ 导向部分高度:H=V/A +hd 一、浇注系统的组成 二、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 6)浇注系统的拼合面必须防止溢料,以免取出困难。 5)主流道末端宜设反料槽,利于塑料集中流动 4)浇口应便于去除 3)分流道宜取截面积相同时周长最长的形状(梯形) 2)主流道保证模具受力均匀 1)浇注系统总长不能超过热固性塑料的拉西格流动指数(60~1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