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痕小说:《班主任》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认识《班主任》中谢惠敏的形象。 ②认识《班主任》的文学史意义。 2.教学重点:分析《班主任》中谢惠敏的形象。 教学难点:认识《班主任》与文革文学的区别 与联系。 一、作家及创作简介 刘心武(1942- )原籍四川省安岳县,生于成都,1950年迁居北京。1958年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北京第十三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十多年,后调任北京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大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5年出版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此后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班主任》、《绿叶与黄金》、《如意》、《公共汽车咏叹调》、《立体交叉桥》、《王府井万花筒》、《5.19长镜头》,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栖凤楼》,非虚构小说《树与林同在》,以及红学著作《红楼三钗之谜》等。其中,《班主任》(1977)和《我爱每一片绿叶》(1979)分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钟鼓楼》(1985)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二、创作背景及动因 文革结束后,举国上下掀起揭批林彪、四人帮在文革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浪潮。而声讨罪行,揭露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一声呐喊则是刘心武的“救救病孩子”的《班主任》。 刘心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曾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据作者自述:文革后,他虽然已经不在学校工作了,但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仍然担负在肩,遂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要把“四人帮”毒害下一代的社会现象反映出来,要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同大家一起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于是,他写出了《班主任》,他的本意是塑造歌颂张俊石老师这个“抓纲治国”的英雄人物,在这个大前提下,揭露“四人帮”给祖国下一代造成的“内伤”。由此写出了宋宝琦、谢惠敏两种不同类型的受害者形象,以及我们这个时代青少年的主流——石红的形象。小说中,作者是把“平平凡凡,默默无闻”的园丁张俊石当作一个英雄人物来对待的。 三、《班主任》简介 《班主任》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这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也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曾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小说通过对好学生谢惠敏和小流氓宋宝琦的心灵开掘,揭示在极左思潮和“四人帮”控制下学生所受是精神毒害,控诉“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断裂。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示“文化大革命”给青少年留下心理创伤的社会问题。尽管小说力图突破“文革文学”的模式,但是它所使用的语言仍然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印痕。这篇作品的艺术质量不是很高,但是它的文学史意义应当肯定,它是“文革”所造成的文学荒芜期的终结、和新的文学播种期与收获期的起点。 故事梗概:《班主任》故事很简单,写一个刚从拘留所放出来的坏孩子宋宝琦被分到了张俊石老师的班上,故事就围绕着如何教育这个“病孩子”展开。张老师在学校党支部办公室接受曹书记的任务后,立即到公安局了解宋宝琦的情况,回来后立即和班干部讨论如何开展工作,到宋宝琦家进行家访,和同事谈心。整个故事在一个下午展开,从下午三点张老师从公安局回来开始,四点二十分班干会结束,五点多宋家家访,七点半到石红家家访,一直到晚上八点多结束。小说具有现实主义写实风格。 四、人物形象分析 1. 宋宝琦形象 宋宝琦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好好读书,跟流氓团伙的人混在一起,身上脸上都有些因打架闹事留下的“伤痕”。作者在刻画这个小流氓形象时采用了妖魔化笔法,如身上一疙瘩一疙瘩的横肉。由于他没什么文化,很多字都不认识,他把牛虻读成“牛亡”,把“辛稼轩词选”读成“新嫁车的词儿”等等。 2. 谢惠敏形象 谢惠敏是一个在极左年代被极左政治严重毒害、失却正常人性、人情、思想僵化的青少年形象。 谢惠敏是个根正苗红的孩子,她单纯而真诚,她的政治表现背后没有丝毫的政治投机心理。如在学农返校的路上,她坚决要把男生拿的一个麦穗送回去,她认为“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过组织生活就要念报纸,有人偷懒睡觉还要给老师打小报告;相信报纸上都是正确的,由于怕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报纸上没有推荐的书坚决不看。看到《青春之歌》“耳热心跳”,就认为这是可耻的;把《牛虻》当成黄书。认为石红穿“带小碎花的短袖衬衫”和“带褶子的短裙”就是“沾染了资产阶级作风”。她把许多正常的行为、美好的感情都当成是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结果。在“文革”思想的规约之下,她自觉地排斥着正常的人性、人情,真诚相信一切宣传,没有丝毫的怀疑和独立思考意识。她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却变成了思想僵化的机器。这个形象正说明错误的教育对青年一代毒害之深。谢惠敏形象具有深刻的内涵,这个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