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伦理学漫谈
一、伦理学的问题
二、伦理学上的两大派
三、新伦理学简介
一、伦理学的问题简介
伦理学是论述如何为人处世的科学。一般说来,论述如何为人处世,应该涉及对人和事的评价,那就要回答:什么是“善”和“恶”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些就是“伦理判断”。我们平时比较多的接触的是“认知判断”——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何关系?那些事物之间有何关系?认知判断追求的是“真实”,伦理判断追求的是“善良”,以后我们有机会谈到,审美判断追取得是“美”。
英国哲学家休谟最早发现了认知判断和伦理判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是“真”与“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求真、探求真理,比较容易求得一致,比如自然科学,就有若干已经取得一致意见的公理定理系统。而求善、探求伦理标准,可能比较难以达到一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价值观无定论。为什么呢?求真,似乎只需要“符合客观事实,与事实一致”,而伦理标准,往往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很难求得一致,所以众口一词说“好”,说“应该”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制订伦理标准,除了需要符合客观实际,还需要要符合利益的需要。
伦理学有许多争论已久的话题,先提供给大家思考:
1、伦理标准是否有客观性?是否能够制订“普世伦理”——全世界大致认可的伦理原则?
(价值的多元性——尽量寻求共识。1993年全球宗教会议《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2、人们实行某些道德规范,是以“道德”为最终追求,还是为了幸福、功利?即是“义务论”,还是“功利论”?,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
康德:自律论。“头顶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第一句话强调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自然规律必须存有敬畏之心,按照必然规律办事;第二句话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如何为人处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按照道德律办事。“一切为了人。”
人之所以按照道德律办事,全部出自“善良意志”即“良心”,不图任何好处,因此是“自律”的。判断一个人是善的还是恶的,就看他的动机是否出自善良意志。人们所按照的道德原则是否正确,看其是否具有普遍性。“己所勿欲,勿施与人。”
(边沁、密勒:功利论。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行为产生的效果是否给人们带来最大效益。)
3、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是着眼于动机,还是着眼于结果?(对刘邦、项羽;秦始皇等人的评价)
4、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告子:性无善恶说。董仲舒:性三品说。朱熹等:理欲说。西方谚语:人半是天使半是魔鬼。首先肯定人性中有生存、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这无所谓善和恶。认为人的这种特性是“善”和“恶”,全在如何定义。将合理的欲望定义为恶,本身是错误的判断标准。如何进行道德教育,首先在于社会能否合理引导,如何合理引导。)
5、什么是理想的人格?(圣人、真人、佛主)什么是理想的生活(幸福——何谓幸福)?什么是理想的社会(公正、仁爱)?这些属于“美德论理学”。讨论的是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是美德。
6、伦理学的分支:前面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这么做”,这些问题讨论的是人们的伦理规范,被称做“规范论理学”,讨论的是什么样的行为是规范的、应该肯定的赞许的行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哲学家,注重讨论美德伦理学,中国的先秦诸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侧重讨论如何成为具有美好德行的人。西方到了中世纪,谈论做人的种种戒律,那就是在谈论“伦理规范”——“规范伦理”了。到了近现代,西方哲学出现注重语言的倾向,在伦理学方面就出现专门讨论伦理学中常用的概念的伦理学——元伦理学,专门讨论什么是“善”什么是“应该”“正义”等等。在规范论论理学中又出现讨论伦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的学问——应用伦理学。比如生命伦理学,研究安乐死、试管婴儿、克隆人、死亡的界定等问题。
元论理学——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应用伦理学
上面谈论了伦理学的大致内容。下面重点介绍两种学说。
二、康德的“善良意志说”。
1、康德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这个“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有一整套的“认知结构”,外部世界的感觉进入这个“认知结构”,才会被整理成为“知识”。此前经验论认为,知识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理性论认为,知识来自天赋的观念。康德将两者综合起来,提出知识是人的认知结构与外来刺激下产生的感觉的结合。这个观点突出了人在认识中的主体作用: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的知识,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必然联系,人出于理性,必须遵循这些必然规律。
2、康德同时认为,在意志、实践领域,不象在知识领域,存在必然规律,人是完全自由的,人的认识是不起作用的,起作用的是信念、信仰、善良的“道德意志”。就是说,做什么,不做什么,全部由人自己做主。人的主体性、人的伟大、人的理性在这里就表现为“人为自己立法。”人无条件地决定:做善良的人善良的事情。这个决定既不是被迫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E+H恩德斯·豪斯 Liquicap M FTI52电容液位开关操作手册.pdf VIP
- CNAS产品质量手册.docx VIP
-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培训ppt课件.pptx VIP
- 串联质谱技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讲义.ppt
- 体例格式12:任务7教学单元7工学一体化课程《windows服务器基础配置与局域网组建》之教学单元活动方案.docx VIP
- 2016年会计培训课件-《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16]22号.ppt VIP
- 15MR201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 .docx VIP
- SHS 01030—2019 阀门维护检修规程.docx VIP
-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课件(共29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pptx VIP
- CJJ 143-2010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