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沙学院电力系统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电力系统运行的三个基本要求是: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良好的发电质量、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2、电力线路按结构可分为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两大类。
3、在电磁环网中,由于变压器变比不匹配而产生的功率称为循环功率。
4、电力系统频率的一次调整是针对发电机组的调速器进行的,频率的二次调整是针对发电机的调频器进行的。
5、系统备用容量一般分为负荷备用、事故备用、检修备用、国民经济备用。
6、在潮流计算时对于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均为给定,而节点电压是待求量的节点称之为PQ节点。
7、在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负荷的最优分配是按照等耗量微增率准则来进行分配的。
8、电力系统中枢点的调压方式分为逆调压 顺调压 恒调压。
9、连接额定电压分别为220kV和35kV两个电力网的一台降压变压器,变压器的两侧均接线路,则此变压器的变比为 220/38.5 。
10、电压调整的措施有改变发电机端电压调压、改变变压器变比、改变功率分布和改变电力网络的参数。
二、选择题
1、电力用户只能从一个电源获得电能的地理接线方式为( )。
A、双回路的放射式 B、两端供电式 C、有备用接线 D、无备用接线
2、手算潮流时,将变电所母线上所联线路对地电纳中无功功率的一半也并入到等值负荷功率中,这一功率称为( )。
A、运算负荷功率 B、运算电源功率 C、等值负荷功率 D、等值电源功率
3、在电力系统的标么值计算中,基准功率和基准电压之间的关系满足( )。
A、 B、 C、 D、
4、利用P—Q分解法和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潮流计算,二者的收敛速度是( )。
A、P—Q分解法高于牛顿—拉夫逊法 B、牛顿拉夫逊法高于P—Q分解法
C、两者一样 D、无法比较
5、电力系统无功电源最优分配的目的是( )。 A、使电力系统总的能源消耗最少 B、使电力网的有功损耗最小C、使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最好 D、使电力网的无功损耗最小
6、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可以表示为( )
A、 B、 C、 D、
7、求无功功率分点的目的是( )。
A、找无功最大点 B、从该节点解开网络
C、求有功功率分点 D、求网络环流
8、变压器的非标准变比是指变压器两侧( )。
A、网络额定电压之比 B、绕组额定电压之比
C、实际分接头之比 D、实际分接头电压之比÷网络额定电压之比
9、线路末端的电压偏移是指( )。
A、线路始末两端电压相量差 B、线路始末两端电压数值差
C、线路末端电压与额定电压之差 D、线路末端空载时与负载时电压之差
10、借串联补偿电容器调压,可以( )
A、抵偿线路感抗 B、增大线路感抗
C、有时抵偿线路感抗,有时增大线路感抗 D、抵偿线路容抗
简答题
1、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有哪些?
电能质量包含电压质量、频率质量和波形质量三个方面。所以相应地衡量电压质量的指标有三个:电压偏移率、频率偏移率、波形畸变率。
2、试写出电力线路的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公式。
①电力线路阻抗中的功率损耗
②电力线路导纳支路中的功率损耗
③电力线路中电压降落的公式
3、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变量和节点是如何分类的?
变量的分类:
负荷消耗的有功、无功功率()为不可控变量(扰动变量);
电源发出的有功、无功功率()为控制变量;
母线或节点电压的相位角()为状态变量。
节点的分类:PQ节点,PV节点,平衡节点
计算题
1、如图所示电力系统,试求变压器和发电机的额定电压。
解:UGN=1.05×10=10.5kV
U1N.T1=UGN=10.5kV U2N.T1=1.1×110=121kV
U1N.T2=110kV U2N.T2=1.1×35=38.5kV U3N.T2=1.05×6=6.3kV
U1N.T3=UGN=10.5kV U2N.T3=1.05×3=3.15kV
2、电力网络接线如图所示,写出节点导纳矩阵。
解:
3、某两端供电网,单位长度的线路电抗为0.4Ω/km,线路的各段长度和C、D点所带负荷功率如图所示,试计算网络的初功率分布,并注明有功、无功分点。
ACDB
A
C
D
B
115∠3°
50k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