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改中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
王考兴
青岛志成实验中学(266022)
内容提要: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以及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告诉我们,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新的课改精神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挖掘教材内容潜在的、由数学知识反映、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并逐步渗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使他们具备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数感”,更好地应用于学生一生的生活、学习、研究和实际工作。
关键词:新课改 数感 培养 体会
我们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始终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教学的主线。所谓“数感”,实际上就是我们推崇和经常提到的数学素养。也就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对于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它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唯物辩证素养等。我们说,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它又较强的“数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二)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三)能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具有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五)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六)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那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的呢?
我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新的课改精神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让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传统的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着重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和结果的精确性,往往淡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新的课改精神指导下,我们评价数学的教和学,不仅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更要看它是否能够谈论数学,进行数学交流,是否具有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数学头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揭示知识的产生背景,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科学家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任何一个规律,都经历着有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些认识过程返朴归真,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参与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更重要的事发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维和归纳的思维,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产生很好的“数感”。如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首先举两个例子,从中“看出”关系,然后“一般地”利用求根公式证明这种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把“实例试验——归纳猜想”的过程略去,直接证明也未尝不可,但是,缺少了具体例子作铺垫,证明将成为一种纯理性的“注入”,目标不够明确,启发性也不强。可见,在教学中设计的“实例——猜想——证明”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助于加强归纳思想的渗透。像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内化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十分有效的。数学的起源是对实际问题的描述,数学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和科学实践。几何学的产生、公理的形成、无理数的发现等,都是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尽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背景,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贴近生活,构设背景,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