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次大战故事:潍县集中营的那些日子.docVIP

世界第二次大战故事:潍县集中营的那些日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第二次大战故事:潍县集中营的那些日子   在风筝之都山东省潍坊市的奎文区,至今保存着几座深灰色的19世纪末期的欧式建筑。他们历经沧桑,斑驳脱落的墙壁,松动的地基,岁月留下的痕迹已经看不出他们昔日的模样。   他们不起眼的散落在广文中学和人民医院之间,淹没在周边陆续后建起的高大建筑之中, 甚至很多的潍坊市民都对他们不太了解,但就在这里却发生过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见证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一段艰难岁月。   在这些小楼不远处是一个设计精美的广场,在广场中央是一座高高矗立的纪念碑。抬头仰望几位西方面孔的外国人与中国人面带笑容把手紧紧的握在一起。在纪念碑基座的四面墙上,密密麻麻的刻着来自30多个国家XX位外国人的名字,国籍,年龄和职业,其中有327个儿童。仔细观看,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熟悉的名字,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作家甚至运动员,比如曾任蒋介石顾问的美国人雷振远、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赫连博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博士、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恒安石、1924年奥运会冠军埃里克·利迪尔……   这里记录的是一份1944年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名单。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潍坊这样一个中国北方的小城,在1944年会有如此多的外国人生活在这里?他们来做什么?这里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有的这些答案,还要从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讲起。   这一事件后西方人在中国的境遇遭到极大的改变,他们的身份也从日本人从不敢触及的中立国人士变成了敌对国犯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日本开始强行拘留关押在中国沦陷区内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尚未来得及撤离的旅华侨民,把他们都被驱赶到了日本设立的几个大的集中营内,日本方面美其名曰“敌国人员生活所”。   而这里就是其中最大的关押同盟国侨民的潍县集中营所在地,最多时关押外国侨民2000多人,一度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外侨集中营,有人称它是“东方的奥斯维辛”。从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绝大多数的侨民在这里被关押长达三年多。   非人生活转载请著名来自:   78岁的原加拿大工程师、企业家埃德蒙.皮尔森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虽然刚被关进来的时候他只有6岁,但是他对于这里的事记得清清楚楚。   1942年3月,驻潍县的日军宪兵突然开进乐道院,一个是美国人传教士在潍县城东关买地160亩建立的教会生活区包括学校、教堂、医院和宿舍,强行驱赶居民。为了防止在押的侨民与外界联系或者逃跑,日军在乐道院四周垒起6座碉堡,架起铁丝,在岗楼上装上探照灯,架起机关枪。   昔日幽静典雅的乐道院,瞬间变成了一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   集中营里的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据幸存者回忆,这里臭虫、老鼠猖獗,臭气熏天。每天刺耳的起床号吹响后,他们要迅速到指定的区域排队点名,用日语报数,然后参加劳动,动作稍慢一点就会遭到皮鞭抽打。   整个集中营实行军事化管理,为了便于管理和限制侨民的活动范围,每个人胳膊上都有一个袖标,上面标有一个大的黑色的字母,比如A代表美国人,B表示英国人等等。   皮尔森回忆说,那时候他们是一家人都被关在里面住在一个非常小的屋子里卫生条件极差。   “关于集中营,我有很多记忆,比如, 日本人每天要点三次名,孩子们要上课,总是觉得肚子饿。我虽然只有六岁,但是我已经有工作要做,就像个小闹钟一样,集合大家参加每天的第一次点名。 我们原来在中国住的地方都使用水冲的卫生间,集中营里的厕所实在是太恶心了。”皮尔森回忆道。   皮尔森说:“在集中营他们很少能吃到肉,即使有也都是腐烂的臭肉。在集中营吃了太多的茄子,所以直到30岁之前我都没再吃过一口茄子。孩子们后来都要上课,但是大一点的,比如我哥哥十岁多点就需要干一些活了,他当时就是干零工的。我们之前带来的一点咖啡和茶都反复的一遍一遍的用,几乎没有味道了已经。我们到的时候,房间里连炉子都没有,冬天特别冷,难熬。”   “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缺少营养,为了防止孩子得佝偻病,大人们让孩子吃碾成粉的鸡蛋皮。这些鸡蛋都来之不易是千辛万苦从集中营外面搞来的。我那时总是觉得没有比吃下去一勺子鸡蛋皮粉更痛苦的事了。” 他说。   已故的英国作家柯喜乐被关押进集中营的时候18岁。在他后来写的关于集中营的书中说人们在里面的一切活动都为了活下去,得到柴火、食物和衣服。   他写到,战争让很多曾经难以看到的画面变成现实。比如你会看到一个英国的百万富翁在厨房里打扫卫生,一个知名的女学者在劈木头。我们每天都要做长时间繁重的劳动,睡觉的时候做梦都是吃的。每天晚餐两片面包和一碗稀汤,根本吃不饱。

文档评论(0)

dong198104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