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1】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例2】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 题组二 斯大林模式 答案:C、C 【例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主要有 ( ) ①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 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④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B 【例3】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 )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一、关于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之为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等。斯大林模式曾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仍有它的影子。 1、形成:在1936年召开的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疑难突破 2、原因:这种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 3、特点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4、影响 (1)积极:该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二战后不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的蓬勃发展。 (2)消极: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商品经济发展。 【例5】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其形成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关系密切 B.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 C.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答案:D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考点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 但企业并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 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 冤假错案活动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①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 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过程 农业方面 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①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消极: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评价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政策”,以改进工业管理, 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影响 积极性 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 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