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汉朝法律制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朝的法律制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新阶段。《九章律》为代表的汉代法律制度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不仅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且还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确立。 学习重点 1、汉朝法制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封建时代的重大影响 2、文景时期刑制改革及其意义 3、西汉法律儒家化特点的表现 4、引经决狱制度 5、两汉的刑罚适用原则变化 6、汉律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汉朝的立法思想 汉朝法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可分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 自汉高祖至汉武帝的七十年间,黄老思想一直居统治地位,而辅之以儒、法思想,尤其是将黄老学说运用到政治与法制的实践中去。 第二时期 汉武帝以后,法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汉初以黄老为主、儒法为辅,转变为以儒为主,礼法并用。当然汉朝统治者确认的已不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之术”的简单翻版,而是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充实和发展,吸收了各家学说中的有用部分,特别是采用了法家学说中的一些正确主张,而形成的儒法合流的一种新的封建思想体系,其基本要点就是“德主刑辅”,是以礼为主、礼法并用。这一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后,不仅对汉代的法制, 而且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法制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黄老  汉初思想家陆贾首先指出了秦朝失败的根本原因:“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经过历史的反省与比较,陆贾提出“无为”理论,以道为本,承袭黄老,但又与先秦时期的黄老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先秦时期的黄老思想,道法兼容,突出法治,排斥儒术,而汉初由陆贾倡导的黄老之学,不仅吸收了儒学,而且还高扬仁义之理,使之上升为与道法并重的地位。陆贾这样阐述仁义的巨大作用:“圣人怀仁仗义,分明纤微,忖度天地,危而不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也。”(注:《新语·道基》。)此时的黄老学说,已明显糅入了儒家思想的内核——仁义,融儒、道、法三者为一体,完成了可供统治者选择的理论准备。继陆贾之后,由淮南王刘安及门客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等人集体编纂的《淮南子》于景、武时期成书。《淮南子》以道家学说为主,博采阴阳、儒、墨、名、法诸家之说,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黄老学说,成为黄老学派的集大成之作。  汉初的黄老之学以其清静无为、务德化民、约法省禁、顺应民心的精神特征而成为统治者首选的治国指导思想。在这一理论的引导下,汉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从民之欲而不扰乱”。这个基本国策贯穿了汉初的半个多世纪,经萧何、曹参等名相“填以无为”的实践及几代君主身体力行的推崇,取得了显著的功效。至孝惠、高后时,经济已迅速复苏,百姓“衣食滋殖”,而至文、景之世,已是人给家足,国库充盈,呈现出史家所赞誉的“文景之治”。黄老之学对汉初统治者的立法思想也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秦朝帝王在立法思想选择上的严重失误,促使其后来者依托黄老进行新的抉择。抉择后的立法思想,在儒道法三家合一的黄老学说的指导下,体现出重大的价值转换。汉兴之初,颇得刘邦赏识的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书》,刘邦斥道:“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当即尖锐地指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闻后颇受震动,随即让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由此撰成“高帝未尝不称善”的《新语》十二篇,提出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的恤刑思想。汉高祖七年(前200),长乐宫落成, 诸侯群臣按照叔孙通制定的朝仪之法进殿朝贺,人人振恐,无不肃敬,庄严的情景令刘邦叹为观止,他由衷地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贵也!”自马上而得天下的刘邦,经陆贾的理论启蒙与叔孙通朝仪之法的感染后,第一次意识并体验到了文治的威严与功效,由此促使他完成了由崇尚武功到文武并用的转变。陆贾“文武并用”的主张发展到汉文帝时期,由著名的青年政治家、思想家贾谊演绎为德刑相济的理论。贾谊吸取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明确提出“变化因时”为“万世法理”的重要性。他指出“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者笑”最根本原因就是“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即秦以武力征服六国,繁法严刑令天下振恐,这在当时不失为有效手段。但是此后仍不尚仁义,错误地将专任刑罚定位为基本的指导思想,结果最终导致“百姓怨望而四海叛”的惨烈后果。由此贾谊主张,汉统治者应当以亡秦为鉴,以礼治国。贾谊主张以礼治国,但并非排斥法制的作用。他在指出礼的功效是“禁于将然之前”的同时,也强调法的功效在于“禁于已然之后”,二者不可缺一。然而从长治久安考虑,礼法关系又应当是主从之分。陆贾与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与理论对统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