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湖矿通风系统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火集团薛湖煤矿矿井通风设计 摘 要:本设计是根据河南省神火集团薛湖矿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矿井通风设计。设计的井田面积为70.23平方公里,矿井年产120万吨,井田内二2矿井采用水平上、下山开拓水平为-m水平。煤矿通风方式 目 录 1 前 言 1 2 矿井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 2 2.1 矿井概况 2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3 2.1.2 地形地貌及水系 3 2.1.3 自然气象 3 2.1.4 地震 3 2.1.5 矿区开发概况 3 2.2 井田地质特征 3 2.2.1 地层 3 2.2.2 地质构造 5 2.2.3 煤质 6 2.2.4 水文地质 7 2.2.5 开采技术条件 9 3 井田开拓 11 4 采区通风设计 11 4.1 采区通风设计 11 4.1.1 采区通风系统的确定 11 4.1.2 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 14 4.2 掘进工作面通风设计 16 4.2.1 掘进通风方法 16 4.2.2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17 4.2.3 掘进通风设备选择 19 4.2.4 掘进通风技术管理和安全措施 21 5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 21 5.1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21 5.1.1 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 21 5.1.2 选择矿井通风方式 21 5.2 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 22 5.2.1 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 22 5.2.2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29 5.2.3 硐室实际需要风量 29 5.2.4 矿井总风量计算 31 5.2.5 风速验算 32 5.3 全矿通风阻力计算 33 5.3.1 计算原则 33 5.3.2 计算方法 35 5.4 主要通风机选型 41 5.4.1 采区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44 5.4.2 选择电动机 44 5.5 矿井反风措施 46 5.5.1 矿井反风的意义 46 5.5.2 反风方法及安全可靠性分析 46 5.6 矿井通风评价 46 5.6.1 矿井通风费用 47 5.6.2 矿井等级孔、总风阻 47 5.6.3 矿井通风系统综合分析 48 结 论 50 致 谢 51 参 考 文 献 52 1 前 言 本次毕业设计是根据在神火集团薛湖煤矿进行的毕业实习中所收集的矿井相关资料和图纸,并作了一些改动以后,对矿井所做的初步设计。 通风系统优化毕业设计是通风安全专业(瓦斯防治方向)全部教学进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作为对大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次综合性的知识技能考查,它主要是考查学生这三年来对基础知识及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综合起来应用。这样达到了对理论知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经验。 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学习的过程。在本次设计过程中,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炭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其它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切实可行高产高效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力争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本设计以《实践教学大纲及指导书》为依据,严格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采用工程技术语言,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由于时间关系和设计者的知识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敬请审阅老师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改进。 2 矿井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 2.1 矿井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薛湖矿井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北部,属永城市管辖。地理坐标为东径116°17′30″~116°28′30″,北纬34°05′30″~34°10′00″。 井田中心南距永城市23㎞,西至商丘市75km,东至江苏徐州市80km,至安徽淮北市40km,分别与京九、陇海、津浦三条铁路干线有公路相连,北至陇海铁路砀山站38km,永城矿区自用铁路与京九、陇海铁路相连。连、霍高速公路从本区北缘通过,砀山~永城公路从井田东部通过,井田内乡间公路纵横成网,交通便利。 图2交通位置图本区位于淮河冲积平原北部,地势平坦开阔,总体为西北高,南东低。最高海拔标高+40.2m,最低+32.3m,一般+36~+38m。 本区属淮河水系,地表水体不发育,主要河流为王引河,流经勘探区东北部边界附近,最大流量为46.6m3/s,最高水位标高为+39.70m。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水位上涨,流量增大,旱季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无水。 本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877.4mm,年最大降水量1518.6mm,年最小降水量为556.2mm,降水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11.12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每年七、八月最热,一、二月最冷,最

文档评论(0)

feijiaolik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