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改变文体,铸就自我华章.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灵活改变文体,铸就自我华章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的名篇《阿Q正传》最为典型;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曾说,阿Q的原型,都来自他们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因此,在真实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作文虚构,这是完全可行的,即使有时我们并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   中学生作文,可以分三步走:一、借鉴精品文章,找准真实的“自我生活”进行仿写,描写自我身边的真实事件,再现生活场景。二、跳出精品文章的框框,以其一端,发散思维,进行拓展。三、进行合理想象,改变文体,另成一体。   如果我们仅仅借鉴精品文章,不贴近真实的自我生活,而大力虚构、甚至虚构他人生活,很难有精彩的作品问世;即使有意摹仿他人的经典佳作,也不过是亦步亦趋。退一步说,即使作文虚构,也是对我们“自我生活”的高度提炼,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才能出神入化;否则,写出的作文始终带有别人的影子。中学生涉世未深,如果习作失去了“自我生活”的支撑,也就失去了生活本真,失去了精彩的基础,而妄想以虚构取胜,这无异于建一座空中楼阁。   古今中外,为何取材相同,甚至题目相同的作文,会有不同的文体,产生精彩纷呈的文章呢?如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变为金院本《西厢记诸宫调》,到元杂剧《西厢记》;白居易诗歌《长恨歌》,陈鸿的唐传奇《长恨歌传》,到清朝洪?N戏曲《长生殿》。即使是命题的考场作文,也会产生不同的文体,导致大量的文章高下之分立见。   总之,人云亦云是任何写作之大忌,我们不能完全重复他人的写作场景、写作话语。退一步而言,如果经历万一相同,只能借鉴其中一部分内容,否则,就有雷同之嫌。那么,在重复他人一小部分内容时,如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由真实而虚构,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先看《中国国家地理》上介绍“中江挂面”的一篇文章。   【美文赏读】   中江挂面   ――端上餐桌的“非遗”   朱辅国 程必伦   冬天的四川盆地阴云密布,稀少的日照让人倍加珍惜。清晨,当和煦的阳光照进中江县杰兴镇凯江河畔的觉慧村时,我第一次被劳动的美好画面所打动。这个背山面水的小村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挂面村”,家家户户都以制面为生。每年正月里,这里手工的挂面制作进入高潮:没有人指挥,家家户户的成年人都上到房顶,在特制的架子上晾晒挂面。从远处望去,这个由40户人家组成的小村子,犹如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   中江县位于四川省德阳市,这里是稻食文化区,但这个村子却盛行面食,制作手工挂面的手艺传承了近千年,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祖祖辈辈沿袭至今的一种生活方式。   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中国南方和北方主产的粮食有一定差异,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粟、麦为主。南方人喜食稻米,北方人喜面食,“饭稻羹鱼”和“饭面食肉”一直为南、北方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   从唐末开始,北方移民将面食文化带入四川,而四川面条最早出现是在宋代,那时的面条并不是现在常见的担担面,而是产自德阳市中江县的中江挂面。作为四川面条文化的开端,中江挂面传承了近千年,犹如活化石般记录了四川面食文化的发展。   “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这是清代中江诗人王郎山在其写的一首《竹枝词》中,对当时中江挂面畅销盛况的赞誉。   在一些保留至今的面条商号中,有文字资料记载:清代道光至民国年间,是中江挂面的全盛时期,作坊林立,年产100万公斤以上,沿长江水运,销往鄂、湘、粤;陆路则直到京都,成为专供皇室的“御面”。   每一年,中江挂面的制作时间都很有限,从中秋过后到第二年的3月,不超过6个月。而每年正月里,才是做面的最好时节,无论温度或阳光都是最好的。制作中江挂面的工序繁琐,要经过和面、开条、盘面、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加上其间70多道小工序,一架面从取水和面至切面打包完成,需要18至24小时。   和面是道重体力活,年轻力壮的小伙往往都吃不消。和面可不是简单地和匀,而是要将面从糨糊状一直揉到“熟”,――面团光洁柔韧,不粘桶,不粘手,以拳击打后会自动回形。这个过程需要半小时以上,揉熟的面团以洁净的棉布覆盖,在面桶里“睡”40分钟左右,这在挂面制作中叫做“醒面”。   开条是把醒好的面团划成手臂粗细的面条,然后将划开的面条经搓揉连接成一整条后,一圈一圈从里到外、自下而上地盘在面桶里。之后面条上竹、扑粉直到上架之前还要经过多次闷箱发酵,以钟师傅的话讲:“人在休息,面在生长。”正是由于面粉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产生了大量蜂巢般的气泡,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