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师生的心桥
——课堂语言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奕棋镇中心小学 吴龙娣
邮编:245021 联系电话 0559—2553164
一颗挺拔的劲松,会在你泄气的时候激发你奋斗意志;一首优美的乐曲,会使你疲劳的身心顿感轻松舒展;一个亲切的问候,会使你悲伤的心情片刻舒畅开来,一些睿智的语言,会使枯燥的文化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课堂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会向学生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韵美。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就能够在教学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为学生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了快乐的畅游。
一、巧妙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它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殿堂的大门,引领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尽情的玩耍、嬉戏。上课铃一响,他们的人虽然都争先恐后地坐上座位,而他们的心却仍沉浸在课间的游戏当中。此时,教师只有用诙谐幽默、技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作导语,才能活跃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
《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在教学时,我的导语是: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老师边板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
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儿美吗?(学生齐答:美。)你们想住在这里吗?(想) 听说小熊和松鼠就住在这里,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当作是可爱的小熊和快乐的松鼠,老师就是一只美丽的小鸟,接着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招呼,“小熊你好!”“松鼠你好!”……。 寥寥的几笔勾勒出文章的背景,简单的描述牵引着学生的思绪,亲切的问候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有效地学习。这样,不仅迅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还让学生对你产生钦佩之情,从而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设计导语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或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或架桥铺路,沟通新旧知识;或幽默风趣,寓教于乐。但不管怎样设计导语,都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遵循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原则,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问有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提问语是教师在提问时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唤醒学生思维而使用的语言。因此提问语应该注意:①、问题要清楚,目的要明确;②、讲究问的顺序;③、提问要做到宽题窄题相配合,使学生常处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④、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促使学生思考;新奇的提问使人耳目一新,科学的设计提问方式,可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威尼斯的小艇》的第4小节,文字不多,内容丰富。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我讲究提问的层次性,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图文对照思考,哪些人乘小艇?
(板书:商人 妇人 孩子 老人)
2、这四种人乘小艇的心态是怎样的?
(此问加深了难度,目的是让学生分清事物与联想,同时体会这四种人不同的行为特点:商人是匆忙,妇人和孩子是欢乐,老人是恭敬。)
3、从表面看,作者只写了四种人。而老师认为全威尼斯的人都写到了,这种说法你同意吗?
(这一问更难,设计到选材的典型性,但由于有了前面小步子的铺垫设问,搭桥铺路,学生能顺利作答。至此,学生才真正理解了大作家马克·吐温的选材意图。)
通过设计这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由易到难,由肤浅到深入,在静态的文本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让学生尽情地与文本的作者和人物产生“共鸣”。
三、设置悬念,给予充足想象的空间。
结语要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正如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所说的:“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清音有余。”上课也应该这样,一堂课的结尾,也应为撞钟,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不绝于脑的思索。
《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运用拟人手法,在描述了飞翔的小鸟和井底之蛙关于天的大小争论之后,末尾写到小鸟劝执拗的青蛙跳出井口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我有意识设置悬念问:“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问题一提出,便激起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一番思索后,学生争相举手,各抒己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