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摭谈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的主题“珍爱生命”为例,指出教学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授受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95-02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的主题是“珍爱生命”。编者从“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的生命的独特性”和“让生命之花绽放”三个维度阐释了生命的美丽、独特和珍贵,图文并茂、言简义丰,对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养成学生善待生命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细读文本之后,笔者又觉得,这篇课文触及的是一个重大的人文主题,仅从这三个维度还无法让学生建构起对于生命的尊重、信仰和自觉。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经过大脑思考的东西,就会留下一定的痕迹。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他们是带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学校的,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讲读一下课文,并未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就不可能唤起学生认知上进行自我调节的需要,并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为此,笔者补充了一则案例:
一件事是发生在东北吉林省长春。2013年3月4日早7时许,经营“为家超市”的许先生开车来到超市准备一天的营业,但就在他和妻子进入超市生火炉的一小段时间,他们的车被偷了。车被偷事小,关键是他们刚出生的孩子还在车里。孩子只有2个月大。24小时之后,人们发现婴儿穿的衣服和包裹的毯子被扔在了附近的小沟里,犯罪嫌疑人将婴儿掐死埋于雪中了。
另一件事发生在同年2月6日,美国同样有1个偷车贼盗车之后,发现车上有1个半岁的孩子。孩子的哭声让偷车贼良心发现,小偷把车停在了路边,打了电话给警察。这个贼还说“上帝呀,我到底做了什么?”警方立即到达该地点将被盗的吉普车和女婴救回。据警察推测,这名有西班牙口音的嫌犯应该是在偷车之后发现后座上有个婴儿,也许是不忍心,就主动报了警,弃车逃跑了。
――摘自《教师博览》2013年第6期许锡良文
案例呈现后,学生开始紧张地阅读。读完后,教室里出奇地安静下来,可以感受到学生被这两件事震撼了,他们陷入了沉思,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了迷惘、哀伤和无助交织的复杂表情。当学生从最初的惊愕中慢慢缓过神来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样的事情却有两种结局,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个有一定思维负担的问题。经过一阵沉默后,同学们开始发表意见:有对长春偷车贼痛恨的,有对许先生同情的,有对幼儿罹难痛惜的;有对美国偷车贼称道及首肯嘉许的,有对美国幼儿获救欣慰的。从学生的反应,笔者认识到这个话题的教育价值,它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们的痛点,他们有话要说却又无从驾驭。对于这样两件相似的事情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这两个偷车贼在物与生命的博弈面前,前者“一不做二不休”,杀生取物;后者出于对生命的敬畏终止了犯罪并妥善地进行了善后处理。这背后的原因何在?
围绕这个案例,带着这个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同学们认为看似偶然的两件事、偶然的两个人的行为,却有着各自文化、社会和教育的原因。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归纳起来如下:
其一,有学生从人的道德层面分析,认为这两件事说明人的道德底线就是生命。没有生命这条线,整个社会就会为丛林法则所主宰,人与人之间就彻底沦为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国的犯罪嫌疑人显然缺乏起码的人性,对于才出生两个月的婴儿也下得了手,竟然残忍地将婴儿掐死后埋于雪地里;美国的盗车贼在发现车里有婴儿之后选择了弃车逃跑,而且逃跑之前还不忘记打电话报警。这两个相似案例出现不同结局就在于其中一人嗜财如命,人性泯灭;另一人良知尚存,还保存着做人的底线。是什么原因致使前一个盗贼突破做人的底线,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来?古人云:“厚于财物,必薄于德,自然之道也。”说的就是一个人过分重视钱财,必定轻视德行,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可见,社会中出现无底线无节操之人,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难辞其咎,因为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过分强调竞争,过分强调成功,过分强调自我的价值实现,忽视了人性的培育,忽视了人格的养成,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爱的教育。
其二,有学生从社会层面分析,认为这两件事说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靠雷锋式的道德高标人物来说明,而恰恰是依靠社会中那些道德低下的人所保存的人性底线来彰显。美国是一个法治相对完善的国家,其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