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ppt

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此处的“移动”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或北)移动,哪个半球(南或北)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 3.昼夜长短计算——看“特点”。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关键是找出某地日出或日落位置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如果给出的时间不是地方时,而是北京时间或者某时区的区时,则要计算出其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③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D)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D)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考法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概念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的获取能力;知识上主要考查太阳公转特征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 推理分析:? 1.信息提取 (1)题干信息:“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说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在图1的黄道上运行一周。 (2)图表信息: -*- 2.迁移应用 第(1)题,关键是看图2中二分二至日的位置。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从春分点向夏至点运动,其位置接近夏至点,图2中的节气是自右向左更替的,因此太阳位于夏至点之前且接近夏至点的位置。第(2)题,关键是区分近、远日点与冬、夏至点。地球公转速度、日地距离关于近日点或远日点前后对称相等;昼夜长短关于冬至日或夏至日前后对称相等。甲、乙位于冬至点前后,非近日点前后,昼夜长短相等,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而地球公转速度和日地距离不相等;太阳位于乙时南半球昼长渐长,位于甲时南半球昼长渐短。 -*- 1.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26,所以月球表面环境( ) A.昼夜温差小 B.不会产生极昼、极夜现象 C.季节变化小 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纬度直射范围),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则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很小,各地基本都没有季节变化;昼夜温差大小与大气层厚度和自转周期有关,与黄赤交角无关。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读某日晨昏线平面与赤道平面关系图,完成第2~3题。 2.若M点的地方时是6时,则该日是( ) A.春分日或秋分日 B.夏至日 C.冬至日 D.夏至日或冬至日 3.当两个平面彼此夹角由目前状况逐渐达到最小时,需要的最短时间约是( )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2题,读图可知,晨昏线与赤道平面垂直,说明太阳直射赤道,故选A项。第3题,两个平面夹角最小时为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由此可知,由目前状况最少经过3个月两平面彼此夹角达到最小值。 答案 解析 关闭 2.A 3.A -*-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目标导向:1.能够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文字或图表资料,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该规律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2.能够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及应用。 3.能够联系气候、河流、动植物等自然要素,说明季节变化规律。 -*- 1.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空间上的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对称轴,在南、北对称分布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 -*-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规律的判断方法 1.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2.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纬线移来时,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纬线时,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 -*-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1.公式法。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间纬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