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化学》授课讲义 上财附中 纪身坤 * §1.1 本节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子、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等基本的化学概念,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学会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学习。 (2)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化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反思能力等。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努力拼搏的科学进取精神;体会和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远大推动作用;学习科学家从一个科学前沿进到另一个科学前沿的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 本节需2课时 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模型 惠施 “ 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我国战国时期 可形象地表示为: … 我国战国时期 墨子 认为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如果物质不存在被分割的条件,物质就不能被分割。这种不能被分割的部分称为“端” 可形象地表示为: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 古典原子论 他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atom)的微粒构成,物质分割只能到原子为止。 古希腊哲学家 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1803年原子论 其要点为: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 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英国物理和化学家 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 1903年,葡萄干面包模型 由于电子(electron)的被发现,他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就像葡萄干面包一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 葡萄干面包模型的提出 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 题 1、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 2、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由低级到高级,由谬误到逐渐接近真理; 3、虽然由于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很快进入了新的阶段(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进步作用巨大),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还未被大多数科学家了解就弃置了,但是这个模型指出了原子是有一定结构的。 二、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1895年德国科学家 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1845~1923) 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 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 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 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 (参阅课本 Page5) 元素放射性(radioactivity)的发现更进一步说明原子是有结构的。 只可惜,他们没有深究下去…… 但在19世纪末,物理学上爆出的震惊科学界的“三大发现” 激励了卢瑟福,使他决心对原子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问题:你知道是哪三大发现吗? 1、1895年X射线的发现 2、1896年放射性的发现 3、1897年电子的发现 它们是: 三、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发现铀能放出两种不同的辐射,一种他称之为α辐射,一种他称之为β辐射。从电荷质量比的实验结果,他断定α粒子是氦原子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He2+),此后,人们又证实β射线是电子流。另外,还存在一种射线,它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1905年英国物理学家 卢瑟福与同事盖革(H.Geiger)、马斯登(E.Marsden)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他们用α粒子作“炮弹”去轰击一片金箔,结果发现:大部分粒子能穿过金箔,其轨迹是直线,但是有少数的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还会弹回来。 卢瑟福非常惊骇,他为什么惊骇? 1909年 α粒子的散射实验示意图 卢瑟福把这个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 现象。据此,他提出原子里面有一个质 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的硬东西──原 子核。而这个硬东西,决不会是电子。 于是,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 结构的太阳系模型”的新假说:原子的 中心存在一个大小约为3×10-13 cm的 带正电的核─原子核,而电子绕着原 子核旋转,其半径约为10-8 cm。 课后作业 1、思考:卢瑟福与同事进行α粒 子轰击实验时为什么选用金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广东省佛山一中2015届高三10月段考政治试卷技巧.doc
- 广东省广州市2016届高三调研模拟考物理试卷技巧.doc
- 【数学】42微积分基本定理(北师大版选修2-2)分析.ppt
-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3-201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技巧.doc
- 【四川】2014版化学高考专题:专题一第3讲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分析.ppt
- 【物理】2.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人教选修3-2)分析.ppt
- 【物理】高三总复习13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鲁科版)分析.ppt
-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修1:1.3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分析.ppt
- 广东省江门市2015年中考物理真题(含扫描)技巧.doc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大长陇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版)技巧.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