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行业发展及应用领域介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氨酯是常规材料中导热系数最低 达到同样的保温性能,聚氨酯泡沫厚度大约是EPS 的60%,XPS的70%) 保温性能 材料 导热系数 (w/m.k ) 聚氨酯硬泡(PU) 0.024 挤塑聚苯乙烯(XPS) 0.032 酚醛 0.035 发泡聚苯乙烯(EPS) 0.042 岩棉 0.045 胶粉聚苯颗粒砂浆 0.060 发泡水泥 0.060极好的保温效果——由内部的闭孔结构决定硬泡聚氨酯内部泡孔电镜照片。热量传递三大途径:对流:硬泡聚氨酯闭孔结构能够阻止对流;传导:孔内包裹的发泡气体导热系数极低;辐射:蜂窝结构有效地反射、吸收各种能量。 保温层厚度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聚氨酯的导热系数最低,其保温层的厚度是EPS的60%,XPS的80%。 银川目前使用的65%节能标准,聚氨酯厚度大约5CM,EPS 8CM,XPS 6CM。 在相同的建筑面积下,用聚氨酯材料其使用面积会比EPS多1~1.5%。 2014年的保障房建设计划,其目标为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480万套以上。按照60平米/套来算,新开工面积要达到3.6亿平米。如果采用厚度小的材料,节约1%土地面积,节约土地360万平米。 对于外墙外保温,当保温层的厚度超过10CM时,施工的难度会增加,更重要的是系统的安全性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北京实施75%节能聚氨酯厚度7~8CM,EPS厚度要达到12~13CM,如果银川实施75%节能聚氨酯厚度要达到9~10CM,EPS厚度要达到15~17CM。 使用聚氨酯材料的面层载荷力矩最小,风险会比较低,系统更安全。 保温层厚度对建筑的影响 其他优异性能 优异的防火性能——热固性材料; 优异的粘结性能——微孔深入式发泡; 保温防水一体化——GB50404-2014《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 应用范围广——聚氨酯使用温度在-50℃~150℃,PS热变形温度仅为70~80℃; 耐候性能好——至今已使用40余年。   保温材料 导热系数(w/(m.k) 防火性能 防水性能 施工方法 无机材料 岩棉 0.045 A级 易吸水 粘锚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胶粉聚苯颗粒 0.06 A级 易吸水 粘结 有机材料 聚氨酯 0.024 热固,B1级 吸水率低,3% 粘锚,喷涂 EPS 0.042 热塑,B1级 吸水率低,4% 粘锚 XPS 0.032 热塑,B2级 吸水率低,2% 粘锚 酚醛 0.035 热固,B1级 吸水率高,5% 粘锚 聚氨酯材料是优质的保温材料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和防火要求的提高,聚氨酯建筑保温标准的编制完成,聚氨酯硬泡将成为我国建筑保温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氨酯硬泡的保温性能优异,随着节能标准的提高,传统保温材料难以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聚氨酯硬泡保温性能好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聚氨酯硬泡等热固性保温材料在燃烧性能方面优于热塑性保温材料。在我国高层建筑多,密度大,消防能力、应急救援和医疗水平不足等背景下,我国的建筑保温防火面临的挑战将会比国外更高,聚氨酯硬泡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 聚氨酯在建筑保温应用展望 谢谢 前5大合成材料分别为PP、PE、PVC、PS、PET) 聚氨酯的发展经历了70年,由于其综合性能出众,而且几乎能用高分子材料的所有加工方法成型,所以应用广泛、发展迅速。 相关机构近日在报告中指出,2011年全球聚氨酯销售额达到406亿美元,而到2016年有望达到574亿美元,2012~2016年间复合增长率达7.2%。届时亚太地区将成为最大的市场。 * * * 聚氨酯硬泡建筑保温隔热质量诚信联盟 聚氨酯硬泡建筑保温 隔热质量诚信联盟 聚氨酯行业发展及应用领域介绍 聚氨酯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聚氨酯应用状况; 建筑用硬泡聚氨酯特点介绍 聚氨酯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聚氨酯应用状况; 建筑用硬泡聚氨酯特点介绍 聚氨酯: 在高分子结构主链上含有许多氨基甲酸酯基团 (-NHCOO-)的聚合物,通称为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PU)。 全球发展最快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之一。 其用量已跃居5大合成材料 就其应用广度而言,已跃居诸种合成材料的首位。 聚氨酯 活泼氢化合物 添加剂 异氰酸酯 聚氨酯 制备聚氨酯的原料 MDI、TDI、NDI 、HDI、IPDI、HMDI等。 含羟基(-OH)、含氨基(-NH2、-NH)的化合物等。 发泡剂、匀泡剂、交联剂、扩链剂、阻燃剂等。 异氰酸酯 活性氢化合物 添加剂 聚氨酯 聚氨酯的发展历程 1937年,德国拜耳(Bayer)(PU工业奠基人)教授发明PU树脂,至今已有七十年历史。 美国在五十年代初率先合成了由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共聚醚与TDI构成的PU软泡塑料。 1951年美国用干性油及其衍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