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复习提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部分 基本特征概况一章 1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14 2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 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 1.分隔 2.按人分区为主 3.微型宇宙 4.室内外合作 5.主从单元的串联 6.线形公共空间 7.接合而非转化 8.正格与多格并存 9.人工与自然分离 10.室内的两套尺度 11.简单的背景 12.二维线条的构图 13.带故事的形式 3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 4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 5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 发展概况一章 1原始社会时期穴居和巢居的代表建筑遗址 2什么是干阑式建筑,什么是版筑 3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小屯山晚商殷墟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的主要特点 4高台建筑(台榭式建筑)的出现,其主要特点及盛行时期 5汉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P29 6汉阙的特点及代表实例P30 7佛教传入后在魏晋时期带来建筑风格上哪些转变31 8古代从席地而坐的矮足家具向垂足而坐的高足家具的转变33 9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其设计建造者李春 10元代著名的天文建筑遗址及设计者河南登封观星台 郭守敬 11明代砖的普及带来建筑建造和建筑类型上的改变45 12明代的琉璃技术及重要建筑实例南京报恩寺塔 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 13汉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官式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的转变及建筑风格上的转变 1.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①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都已出现 ③高台建筑被多层木楼阁建筑取代 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⑤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 ⑥屋顶形式多样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繁荣 ②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 ③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 ④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内部也随之增高 ⑤在石刻方面技术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3. 唐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成熟期: ①建造规模宏大 ②建筑布局水平提高 ③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解决了前期大体量木构架技术问题 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⑤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 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4. 宋代建筑发展特点概要: 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 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 ③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 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 ⑤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 ⑥造园活动多 5. 明代建筑发展概要: ①砖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应用 ③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 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斗拱装饰化 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⑤明代后期私家园林发达 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6. 清代建筑发展概要: ①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②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③民居建筑百花齐放 ④简化单体木构设计 ⑤建筑技艺有所创新 14唐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 天台庵 广仁王庙、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转轮藏殿 河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太原晋祠圣母殿、辽、元山西永乐宫三清殿 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明清的现存代表木构殿堂(阁)建筑及主要特点 城市建设一章 1《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规定的都城规划制度是什么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及其对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2城郭之制,典型实例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特点51 3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以及汉至明清各朝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西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以龙山文化晚期的筑城活动为开始,以防御和保护私有制为目的,以夯土和版筑为技术手段。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春秋封建制的建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地方势力的增长,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了城市管理和布局形式——封闭的里坊制,周礼中还制定了都城规划的等级和制度。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曹魏邺城的转折点,布局规整,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皇城居中,全城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井字格划分的里

文档评论(0)

sdg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