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讲稿I(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1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汉语史的对象、任务、目的、 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科学研究要有客观依据,不能凭主观想象。那末研究汉语史的依据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② 2、前人的研究成果① 一、语义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方言》类、《释名》类等。东汉许慎的著名著作《说文解字》也出于这一时期,但在性质上与上述著作有所不同,它是后世汉字学的代表著作,其影响历近两千年而不衰。 属于字形字义研究的,有《说文解字》、《玉篇》等书 《说之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此书作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才告完成。按今天观点看,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二、语音研究阶段 南北朝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由于佛经的翻译,中国语文学者认识了印度的语音学,为了研究韵律和节奏,就需要分析汉语语音的构造,这使得当时的人已经可以把汉语的一个音节分为两部分,同时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它应用到诗律的实践上。相传沈约著了一部《四声谱》。那时还由于反切的发明而有了韵书,韵书实际上是按音编排的字典。 又在《正语作词起例》中说: 惟我圣朝兴自北方,五十余年,言语之间必以中原之音为正。……予生当混一之盛时,耻为亡国搬演之呼吸,以中原为则,而又取四海同音而编之。实天下之公论也。 三、全面发展阶段 17世纪到19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这个时期由于满清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非常严苛,一般学者多被迫脱离现实而从事于古书的整理和考证,有关汉语的古义和古音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汉语的语言文字之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大发展。 2、音韵研究 音韵方面清儒在古音特别是古韵方面获得了空前的成绩。著名者有顾炎武的《音学五书》(《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江永的《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戴震的《声韵考》、《声类表》,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孔广森的《诗声类》、《诗声分例》,王念孙的《古韵谱》,江有诰的《音学十书》(现在流传的有《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唐韵四声正》、《谐声表》、《入声表》、《等韵丛说》8种),章太炎的《成均图》,黄侃的《音略》等。 3、训诂研究 训诂方面有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俞樾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4、古文字研究 古文字方面,包括对传统的金文的研究和清代新发现和出土的甲骨文的研究。前者如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和孙诒让的《名原》等;后者如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殷虚书契考释》,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等。 5、辞书编纂 辞书编纂方面,有字典类的官书《康熙字典》,编成于1716年,由陈廷敬等编纂,共收47021字,按部首编排,分214部。还有按韵编排的官书《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以及阮元等人编辑的《经籍纂诂》等。 从汉字构造上看,传统上有所谓“六书”。许慎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音,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文解字·叙》) 广东话“急”念[k?p5],“汁”念[ts?p5],“日”念[j?t1],“月”念[jyt1],“握”念[ak5],“白”念[pa?k1],正是古汉语入声有辅音韵尾[-p]、[-t]、[-k]的证明。在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尚未深入开展的情况下,方言是汉语古音重建的主要依据 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现代汉语方言也有重要的意义。有些古词古义,现代普通话已经不用了,却往往在方言里保存下来。例如用粘土放在模型里制成的长方形土块,古代叫做“墼(jī),《说文·土部》:“墼,未烧也。”现代普通话只叫“土坯”,河北张家口一带方言仍然叫“墼”。用水浇灌,上古叫做“沃”。《说文·水部》:“沃,溉灌也。”段玉裁注:“自上浇下曰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灌。”孔颖达疏:“沃谓浇水也。”现代福建龙岩方言里还保存着“沃”的古义,如“沃菜、沃水、沃肥”,念[ak55]。 略微斜着眼睛看,上古叫做“睇(dì)”。

文档评论(0)

dreamzhangn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