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YD基因多态性对5―FU等氟类药物用药指导的研究进展.docVIP

DPYD基因多态性对5―FU等氟类药物用药指导的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PYD基因多态性对5―FU等氟类药物用药指导的研究进展氟类药物作为一类抗代谢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氟类药物是尿嘧啶的氟代衍生物,包括5-氟尿嘧啶(5-FU)、替加氟、卡莫氟、氟尿苷、脱氧氟尿苷以及卡培他滨(希罗达)等。大约有80%以上的氟类药物在肝脏中经二氢嘧啶脱氢酶(DPD)分解代谢为没有活性的产物二氢氟尿嘧啶(DHFU);另外约20%可被细胞迅速摄取且沿几种途径迅速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DPD由DPYD(dihydropymidine dehydrogenase)基因编码,是嘧啶类分解代谢的起始和限速酶,其酶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些药物在体内的毒性[1]。迄今为止已确定DPYD基因有近40种不同的突变和多态性,其中10余种已有大量临床实验资料及研究文献发表,其中几个主要影响酶活性的基因型:*2A在亚裔为0.15%、高加索人0.9%;*13在亚裔为0、高加索人0.1%;rs在亚裔人群中无确切研究资料,在高加索人中为1.1%。DPYD*9A基因突变在亚裔人群中为3.2%、高加索人中为18.2%、黑人为13.7%。曾有报道DPYD*9A基因突变会引起DPD酶活性下降进而导致5-FU类药毒性增加[2],但2014年根据最新研究结果[3],CPIC已将其列为不影响DPD活性的基因型。1 DYPD基因多态性现状导致DPD失活的最常见的一处为DPYD的剪切位点突变(IVS14+1GA,DPYD*2A),造成外显子14缺失,患者有明显的DPD功能不全,使得氟类药物的合成途径活跃、降解代谢减慢,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累积可以导致血液、神经以及消化系统的毒性,这些严重毒副作用有时甚至是致命的[4,5]。有研究者对接受5-FU化疗并且出现WHO3-4级毒副作用的患者进行DPD基因型分析发现,其中有24~28%患者的DPYD基因存在IVS14+1GA变异(包括纯合子和杂合子),杂合子时DPD酶活性下降30~70%,纯合子时则无DPD酶活性[6]。除DPYD*2A之外,DPYD*13[7]和rs[8]也有类似的作用,大量临床资料已确认这两种基因多态性可导致DPD酶活性显著下降或失活,导致氟类药物毒性增强。2 DYPD基因多态性指导氟类药物用药美国临床药物基因组学执行委员会(Clinical Pharmacogenetics Implementation Consortium,CPIC)在2013年更新的氟类药物用药指南中指出:对有DPYD*2A、*13及rs基因杂合子突变的患者使用氟类药物时,起始量应为正常起始量的50%,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药量;对有DPYD*2A、*13及rs基因纯合子突变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氟类药物。见表1。参考文献:[1]Longley DB,Harkin DP,Johnston PG.5-fluorouracil: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 strategies[J].Nat Rev Cancer,2003,3:330-338.[2]Offer SM,Lee AM,Mattison LK,Fossum C,Wegner NJ,Diasio RB.A DPYD variant(Y186C)in individuals of African ancestry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DPD enzyme activity[J].Clin Pharmacol Ther,2013,94(1):158-166.[3]He YF,Wei W,Zhang X,et al.Analysis of the DPYD gene implicated in 5-fluorouracil catabolism in Chinese cancer patients[J].J Clin Pharm Ther,2008,33(3):307-314.[4]Van Kuilenburg AB,Van Lenthe H,Tromp A,et al.Pitfalls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 partial 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J].Clin Chem,2000,46:9-17.[5]Van Kuilenburg,A.B.et al.Heterozygosity for a point mutation in an invariant splice donor site of 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 and severe 5-uorouracil related toxicity[J].Eur.J.Cancer,1997,33: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