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聚”两依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散”“聚”两依依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素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介绍两个方法,以期对学生作文有所帮助。“散”“聚”两依依,从思维的发散与聚合的角度使用好我们手中的素材。“散”,把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发散出去,让它闪耀出璀璨的光芒。我们思考的角度可以是多向的,而作文材料也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一则材料,往往能同时说明多个道理。比如,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画蛋”这一个材料,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它:基础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基本功的培养;观察的重要性,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积累的重要性,成功是一点一滴堆积而成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当我们写到涉及这三方面的话题时,我们都可以很好地运用“达芬奇画蛋”这个经典的材料。面对一个材料,要做到“一材多用”,从一个基点把材料发散出去,要求我们能充分认识材料,大胆挖掘材料的内涵,并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贞观政要》中一则关于唐太宗的经典材料,看看能从几个角度思考这个材料。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贞观政要》)该材料可从如下角度思考:唐太宗“以民为本”的博大胸怀;唐太宗以天下人幸福为已任的治国目标;“贞观之治”的盛世的确是有根有据的;唐太宗为君的精神是后人的财富……我们可以在作文中这样使用:短暂的生命历程,可以轻如鸿毛,亦可以重于泰山。同样是生命的年轮,不同的是后人的评说。后人褒贬,唯在其人――即便是一国之君,也要接受历史的评判。《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在视察禾苗时为祈求神灵保佑百姓,将蝗虫吞食。这一举动在历代帝王中当属少见。正如太宗所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细细品味,话语中无不显露出太宗的贤能的品德,苦心的经营。历代帝王,能名垂青史,为万民景仰,又有几人?今天的“贞观之治”,也是明日的后世传唱。为了百姓的今天,亦是为了自己的明天,统治者的英明之举必会留给明在,永世长存。――《留给明天》(2005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李世民乃一代封建君主,肯于吞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关系,更加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于工作可看出,大唐之兴实属必然。――《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5高考全国卷作文)《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已心而不危害百姓。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已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社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说“安”》(2005高考北京卷作文)把一个材料发散性地运用到不同的作文中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准确把握材料与题目的结合点,合情合理地运用。这就是我们写作时所谓的“深度挖掘材料内涵,准确钩联话题角度”。“聚”,把若干个看似不相关的材料聚合起来,让它发挥“组合”的力量优势。“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真理。不同事物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或相关,或相似,或相反。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慧眼,发现不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组合起来,运用到作文当中,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一定可以变得“材料丰富”而多姿多彩了。试看下面的几则材料:1.霍英东。他有着传奇的一生。他出身贫寒,却创造了无数的商业奇迹,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者和慈善家。据统计,过去数十年来,他用作慈善的捐款总额超过150亿无,而尤其不能忘怀的是他对祖国内地体育卫生事业的支持和热爱。2.环保手提袋。2007年10月在泰国发明创造博览会上,出现了一种纳米材料的环保手提袋。这种袋子虽然和普遍袋子看上去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由于采用的是纳米材料,使得它具有不吸水、不沾油、结实耐用、清洗方便的优点。因此,这种手提袋可以重复使用,时间可长达几年。这就为我们日常生活减少使用塑料袋提供了可能。3.陈水扁一家被骂是贼。陈水扁儿子陈致中夫妇在欣赏音乐演出时,被坐在附近的民众高声臭骂“你们一家都是贼”。面对镜头,陈致中夫妇说他们没有听到任何不满的声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