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习题
1.下表给出了中国商品进口额Y、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年份 商品进口额
(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100) 1985 1257.8 8964.4 100 1986 1498.3 10202.2 106.5 1987 1614.2 11962.5 114.3 1988 2055.1 14928.3 135.8 1989 2199.9 16909.2 160.2 1990 2574.3 18547.9 165.2 1991 3398.7 21617.8 170.8 1992 4443.3 26638.1 181.7 1993 5986.2 34634.4 208.4 1994 9960.1 46759.4 258.6 1995 11048.1 58478.1 302.8 1996 11557.4 67884.6 327.9 1997 11806.5 74462.6 337.1 1998 11626.1 78345.2 334.4 1999 13736.4 82067.5 329.7 2000 18638.8 89468.1 331.0 2001 20159.2 97314.8 333.3 2002 24430.3 105172.3 330.6 2003 34195.6 117251.9 334.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004年。
请考虑下列模型:
(1)利用表中数据估计此模型的参数。
解:
t= (-11.32) (9.93) (-3.415)
(2)你认为数据中有多重共线性吗?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1)综合统计检验法
若 在OLS法下:R2与F值较大,但t检验值较小,则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2)简单相关系数检验
在Eviews软件命令窗口中键入:COR GDP CPI
或在包含所有解释变量的数组窗口中点击View\Correlations,其结果如图所示。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3以上,即解释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
GDP CPI GDP ?1.000000 ?0.941303 CPI ?0.941303 ?1.000000 3)判定系数检验法
当解释变量多余两个且变量之间呈现出较复杂的相关关系时,可以通过建立辅助回归模型来检验多重共线性。在Eviews软件命令窗口中键入:
LS GDP C CPI
得到相应的回归结果,分析方程对应的F值和T值,来检验这些变量间是否相关以及相关联程度。
对应的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述回归方程的F检验值非常显著,方程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表明:GDP与CPI的T检验值较大,变量之间相关。
(3)进行以下回归:
根据这些回归你能对数据中多重共线性的性质说些什么?
解:进行ls检验,得到如下的三个结果:
t= (-9.143) (30.6594)
t= (-4.064) (14.63)
t= (0.334) (24.21)
数据中多重共线性的性质:单个解释变量也可以解释被解释变量,但是本题的两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大,若在同一个线性方程中使用就会造成多重共线性。
(4)假设数据有多重共线性,但在5%水平上个别地显著,并且总的F检验也是显著的。对这样的情形,我们是否应考虑共线性的问题?
解:应该考虑。此时并不反映各自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是反映它们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影响,所以各自的参数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经济含义。所以不能根据变量的参数显著及F检验的显著来判断没有共线性的情况出现。如果模型的经济意义明显不合理,我们就要考虑是否有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出现并予以相应的解决方法来现出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2. 理论上认为影响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转换技术等因素。为此,收集了中国能源消费总量Y (万吨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1(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总收入(亿元)X2(代表收入水平)、工业增加值(亿元)X3、建筑业增加值(亿元)X4、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亿元)X5(代表产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人均生活电力消费 (千瓦小时)X6(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7(代表能源转换技术)等在1985-2002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具体如下:
年份 能源消费 国民
总收入 GDP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邮电 人均生活
电力消费 能源加工
转换效率 y X1 X2 X3 X4 X5 X6 X7 1985 76682 8989.1 896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外教社新世纪英专本科生系列(修订版):英语阅读 第1册 PPT课件Unit 3.pptx VIP
- 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撰写.pptx VIP
- 初中语文2025届中考常考易错字词汇总(多音字+形声字+易错字形+易错成语).pdf VIP
- 4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pptx VIP
- 中视科华有限公司北京技术服务分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pdf
- JJG 1201-2024 数字式轮胎压力表.pdf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监理实施细则.docx
-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物理试卷3(含答案).pdf VIP
- 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 VIP
- GB 24430.1-2009 家用双层床安全第1部分:要求.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