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赠答诗看刘长卿的仕隐矛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赠答诗看刘长卿的仕隐矛盾摘 要:大历诗人刘长卿创作了多首赠答诗,它们是其交际情况和心路历程的折射。这些赠答诗里既有修齐治平的仕进精神,也有弃世归山的隐逸情怀。这种仕隐两难的矛盾是大历特殊时代的产物,也是诗人致力于实现人生理想的结果,更与他几经贬谪的遭际分不开。关键词:刘长卿 赠答诗 仕隐矛盾刘长卿是大历名家,却一生坎坷。他家境贫寒,久困屋场,科举晚第,蒙冤受难,入狱遭贬。这些特殊经历造就了他既想跻身达宦又想弃世归隐,反映在赠答诗里,就是仕隐两难的矛盾。对此,本文拟结合赠答诗文本,就刘长卿的仕进精神、隐逸情怀以及仕隐两难的矛盾原因进行解读。一、修齐治平的仕进精神《论语?微子》有言:“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孟子也称:“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2]前者表明不入仕则不义,从伦理道德的标准要求君子应以仕为荣。后者则以耕于农比之仕于士,直接强调入仕乃士子的第一要义。诚然,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要求,但也为古代士子实现理想指明了一条道路。也正是如此,其时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才不惜寒窗十载,以期跻身仕宦,实现移孝尽忠、家国同构的人生理想。生活在大历时期的刘长卿自然也不例外。如他作于天宝元年(742)前后的《小鸟篇上裴尹》一诗,诗云:藩篱小鸟何甚微,翩翩日夕空此飞。只缘六翮不自致,长似孤云无所依。西城黯黯斜晖落,众鸟纷纷皆有托。独立虽轻燕雀群,孤飞还惧鹰?r搏。自怜天上青云路,吊影徘徊独愁暮,衔花纵有报恩时,择木谁容托身处?岁月蹉跎飞不进,羽毛憔悴何人问!绕树空随乌鹊惊,巢林只有鹪鹩分。主人庭中荫乔木,爱此清阴欲栖宿。少年挟弹遥相猜,遂使惊飞往复回。不辞奋翼向君去,唯怕金丸随后来。[3]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将诗人自己比作孤苦无依的小鸟,急切渴望能找到容身之处。刘长卿这首干谒诗,反映的是他进身无门,急于得到赏识的焦灼心态。应该说,刘长卿的仕进精神在这首赠答诗中初露端倪。而他作于天宝五载(746)或六载的《客舍喜郑三见寄》一诗中的“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读书”[3]句,则直接反映了刘长卿入仕苦读却连续十年不第的无奈和心酸。至德元载(756),长卿初任长洲尉,就表现了极大的关注现实精神。如《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一诗中“关中因窃据,天下共忧??。南楚有琼枝,相思怨瑶瑟。一身寄沧州,万里看白日。赴敌甘负戈,论兵勇投笔。”[3]就是诗人针对潼关失守发出的感慨和呐喊。文人士子面对国难,敢于担当的英勇品质在此一展无遗,它是诗人仕进精神的纪实反映和升华。而《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一诗中“天上胡星孛,人间反气横。风尘生害马,河洛纵长鲸。本谓才非据,谁知祸已萌。食参将可待,诛错辄为名。万里兵锋接,三时羽檄惊。负恩殊鸟兽,流毒遍黎氓。朝市成芜没,干戈起战争。人心悬反覆,天道暂虚盈。略地侵中土,传烽到上京。王师陷魑魅,帝座逼?偾埂N妓?嘶胡马,秦山泣汉兵。关原驰万骑,烟火乱千甍……”[3]则是深刻揭露安史之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苦难,其忧国忧民的写实精神可与“诗圣”杜甫相媲美。试问,倘若不是长卿以士大夫高度的责任感自律,又何尝能写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应该说,正是如此,我们才在赠答诗中体味到长卿关心时局、关爱民生的士大夫精神。大历九年(774),长卿谪官睦州。这一时期,他虽然再遭贬谪,但只要有机会,其心中仍激荡着投身仕途的热情。如作于大历十三年(778)秋的《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诗云:建隼罢鸣珂,初传来暮歌。渔樵识太古,草树得阳和。东道诸生从,南依远客过。天清婺女出,土厚绛人多。永日空相望,流年复几何?崖开当夕照,叶去逐寒波。眼暗经难受,身闲剑懒磨。似?^占贾谊,上马试廉颇。穷分安藜藿,衰容胜薜萝。只应随越鸟,南翥托高柯。[3]诗的前四句不惜笔墨的赞颂李使君的政绩,后六句则逐一书写自己的困境,表达想要依托李纾的愿望。其时长卿约已61岁,且身处贬所,主客观条件都制约其仕进理想的实现。但即便如此,长卿仍然踌躇满志,希冀有所作为。这种不屈服现实、勇于改变命运的努力和抗争是古代士大夫仕进精神的缩影。同样作于睦州贬所的《寄会稽公徐侍郎》诗中“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3]一句也是诗人坚定效忠朝廷的体现。应该说,仕进是长卿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绝非个例,而是整个文人士大夫的写照。二、弃世归山的隐逸情怀与仕进相对的隐逸也是我国古代常见的现象。儒家所主张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4]“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4]实为士人指出了另外一条生存之道。刘长卿所存赠答诗中,隐逸主题反复出现。如他在天宝初年东游途中所作的《雨中登沛县楼赠表兄郭少府》有诗句云:“惠爱原上情,殷勤丘中诺。何当遂良愿,归卧青山郭。”[3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