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自由的非理性扩张及政府引导.docVIP

网络言论自由的非理性扩张及政府引导.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言论自由的非理性扩张及政府引导〔摘要〕网络作为一种言论表达工具的优越性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可,同时其带来的治理危机也逐渐成为了学界和政界关注的问题。虽然政府已经认识和加强了网络建设和网络监管,但政府仍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远远不能解决因网络技术急剧发展而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政府应培养适应网络社会需要的角色自觉,认识和发现自身在网络言论自由非理性扩张中的作用;改善执政方式,引导网络言论自由有序进行;培养公民文化,夯实网络言论自由根基;促进网络立法,建立网络言论自由规则;开拓网络渠道,建立网络言论自由新模式。〔关键词〕网络言论;言论自由;理性;政府引导〔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2-0109-04一、网络言论特征之政治影响互联网为民主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技术存在,更是一个多方博弈的最好意象”〔1〕。被那些热情推崇新自由主义的人们欢呼为雅典式直接民主的复兴,修正代议制间接民主缺陷的良方。由于网络言论表达的方便快捷低成本、平等开放匿名性、道德法律低约束、情感意见强互动等特点,网络空间成为公民自由发表言论及交流的理想平台。公民以网络空间为主要阵地,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打破网下政治冷漠和政治无效,展开了各种形式的网络政治活动,产生了强烈的网络舆论氛围。网络舆论代表着网络群体意识指向,成为了影响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使网络逐渐反作用于现实,影响现实政治民主化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已经在促进民主权利意识觉醒、政治观念开明化(政府从拒绝到采纳民意的观念转变)、政治过程民主化、政府决策公平化(决策兼顾多方利益)和司法公正方面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关于网络言论自由对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已有众多学者论述,但关于政府如何引导与监控网络言论的研究却比较薄弱。早在2003年金太军、施从美就对政府网上责任进行了系统研究,预见性地指出了网络政治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危机。如今,虽然政府加强了这些方面的建设,但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加剧和延伸了这些局限,政府仍处在被动应对的境地。鉴于此,本文着重梳理网络言论自由非理性扩张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明晰网络言论自由隐藏的民主危机,探索政府监管网络言论自由的合理路径。二、网络言论自由之非理性言论自由理性扩张是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网络场域的虚拟却真实的特点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言论自由之道德约束缺场提供了可能。强烈的民主政治需求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言论自由前所未有地爆发。但言论自由扩张的同时也引发了民主悖论凸显。个人理性并不能形成民众集体理性,民众理性也不等于公共理性。他们难以把握网络言论诉求的合理边界。网络言论自由一旦冲出社会理性范围,将引发违背初衷的社会冲突。(一)狭隘地表达民主渴望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民主政治和公民参与的政治需求亦愈加强烈。但是限于我国现有的民众参与政府决策、社会管理的组织和体制不够开放和完善,公民被迫选择网络传声的方式进行政治表达,并且有决堤之势。强烈的民主诉求却有着与之不匹配的政治文化基础。首先,臣民心态的民主政治诉求强烈但狭隘。由于传统文化中男性家长制的权威主义影响,我国公民仍然是臣民的服从心态胜于公民的平等观念,对权力的诉求基于的不是对民主政治本身的追求,而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关切。其次,网络言论表达并非理性政治参与,而往往表现为一种渴望政治清明的情感流露和对政治腐败的宣泄,而且大量存在“用权利置换利益”的虚假网络参与现象。再次,极端化悲情或戏谑手段制造网络舆论焦点。然而这种悲情尤其是戏谑严重破坏网络文化道德,降低了网络文化的总体素质。在网络中由不同知识、经济、职业背景临时组成的来去自由的随时可能解散的“异质性群体”更容易受群体情绪传染和暗示而轻信,群体理性和群体道德降低到最低点。网络群体往往形成一群乌合之众,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利用和操纵,破坏了言论环境和文化秩序。(二)激进地加剧社会矛盾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思想时比在现实的人际交往表达时更加大胆和欠考虑。有时言论的制造者自身情绪其实并没有言论表达出的效果那样激烈,甚至有时仅仅是基于一种幼稚的寻求刺激和快感,但言论的接受者由于受到这种言论情绪的影响形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狂热情绪。此时,“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已,残暴而狂热”〔2〕。从众心理以几何级数方式进一步渲染气氛,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被网络无限制放大了,使已有的阶层对立感更加强烈,导致本来属于个体间的矛盾发展为阶层间的冲突。(三)隐蔽地制造虚假民意回顾中国网络表达民意的将近十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