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谈谈古诗中的含蓄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中国古诗中的含蓄美 罗朝阳 (湖北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2) 【关键词】 古代诗歌;含蓄美;艺术魅力 古人云:诗言志。意思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而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痛快淋漓,有的迂回婉转,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拐弯抹角。因此,诗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具有“露”和“藏”的不同和“显”与“隐”的区别,就毫不奇怪了。古人将诗歌语言的含蓄美这一艺术特征称之为“隐”。 根据上述论断,我们试做如下理解:首先,古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是指诗歌语言含意丰赡而蕴藉,极具张力;另一方面,还见于语言文字之外的辐射。其次,古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根植于具有极丰富、极深刻的启发性与暗示性的意象和意境。这种独具特征的意象和意境,才赋予诗歌语言以“伏采浅发”“义举文外”的艺术生命。 那么,古代诗歌语言含蓄美的美学特征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又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段来实现的?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最,宜其室家。”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赵嘏的《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夜半潮。” 上述诗句都是“伏采浅发”、“义举文外”的历代诗文佳句。以节选的《桃夭》诗句为例,一、二句写景,诗人以相互而似乎直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夭夭”桃树和“灼灼”桃花两个鲜明的意象,构成了完美而深邃的意境。三、四句叙事和议论,与一、二句的比兴相应。由此,诗人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不断地鼓动着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的羽翼,使诗句的内蕴(“伏采”)不露声色地(“潜发”)扩散开去,远远地超越了诗句字面本身的含义(“义举文外”)。透过四句话,十六个字,我们该品尝多少“弦外音,味外味”啊!同时不难发现,上述名句的两大特点:一是以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创造了极具启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和意境;二是这些意象和意境都是通过比兴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这些特点,陶冶了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诱发了千古读者的久久回味,因而获得了彪炳历史长河的艺术生命。(此处应该加几句论述,引出下文,显示论文上下文之间的逻辑联系,否则有些脱节。)   一、寄托 寄托就是托物寓意。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寄言就是寄托,就是通过作者的寄寓的形象或境界来说话。由于现实的触发,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物象产生了某种契合,于是,便借用这一物象加以改造生发,使物象化为一种形象地展示诗人情思的意象和意境。这些意象和意境一般是借人、物、景、事等来构建的。 其一,通过写人来寄托。这类诗往往在事物景物的背景上,通过人物意象、意境的创造寓情思与人,曲折的表达旨趣。如辛弃疾的《青玉案?无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作分为三层,层层铺势地一个宝塔结构。前两次绘出元夕灯火之盛和观灯游人之多的热闹图景,铺排、烘托出第三层中的“那人”的形象。这个宝塔尖上的人物,为何不去热闹处观赏灯火而独自一人站在灯火稀疏冷清处沉思?她究竟在思考什么?善读者会凭着知人论世的鉴赏经验,抓住这一意向去联想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特征。这样就会透过这一意象去捕捉诗人们寄寓的深意。“那人”的形象,寄托着诗人在政治失意后,仍然关心国事、坚持思想,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其二,通过叙事来寄托。这些寄托常借一些典型事件的叙写,寓议于叙,寓情于事,以见其含蓄之美。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诗歌叙写了“数骑渔阳探使回”与“霓裳一曲千峰上”两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件。事件丰富的内涵与其所形成的强烈对比,造成诗人情感寄托的深婉迂曲,让读者在反反复复的吟咏里品味出作者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强烈讽刺与有力鞭挞。 其三,通过绘景来寄托。这类寄托常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寓情于景,或情景抒情。“一片自然风景,便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因而便显得含蓄。如李华的《春行寄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草萋萋,涧水悠悠,落英缤纷,山鸟婉啭。这春天的美景,却传达出安史之乱唐王朝的衰败景观和诗人落寞伤感的情怀。寓情于景,为一曲也,以乐景写衰,为二曲也。 其四,通过咏物来寄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物象这一诗人情思的载体虽为常物,但能牵引出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人领味社会人生的多种况味。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全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鸟鸣山野,“百啭千声”;而“锁向金笼”则衰婉低凄。两个对比的意象,引发出人们对画面以外的社会人士的丰富联想,诗旨由自然层面推及社会层

文档评论(0)

insp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