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1.2 以太网-第1层和第2层 以太网在第 1 层上涉及信号、在介质中传输的比特流、将信号放到介质上的物理组件以及各种拓扑,它在设备之间的通信中扮演主要角色。 数据链路子层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兼容性和计算机通信。 MAC 子层负责将要用于传送信息的物理组件,并且准备通过介质传输的数据。 逻辑链路控制 (LLC) 子层保持通信过程所用物理设备的相对独立性。 9.1.3 逻辑链路控制-连接到上层 对于以太网,IEEE 802.2 标准规范 LLC 子层的功能,而 802.3 标准规范 MAC 子层和物理层的功能。 9.1.4 MAC – 获取到介质的数据 介质访问控制 (MAC) 是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子层的下半层,由硬件(NIC)实现 以太网 MAC 子层主要有两项职责 数据封装 介质访问控制 9.1.5 以太网的物理实现 以太网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因素: 维护的简便性 整合新技术的功能 可靠性 安装和升级成本 在当今的网络中,以太网使用 UTP 铜缆和光缆通过集线器和交换机等中间设备连接网络设备。 9.2.1 以太网历史回顾 以太网技术基础最早起步于 1970 年,是在一个叫做 Alohanet 的计划中提出来的。 以太网第一个版本融入了一种称为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的介质访问方法。 CSMA/CD 负责管理多台设备通过一个共享物理介质通信时产生的问题。 9.2.1 以太网历史回顾 以太网的早期版本使用同轴电缆在总线拓扑中连接计算机。 粗缆 (10BASE5) 细缆 (10BASE2) 最初的同轴粗缆和同轴细缆等物理介质被早期的 UTP 类电缆所取代。 物理拓扑也改为使用集线器的星型拓扑。 9.2.2 以太网冲突管理 传统的以太网---半双工 基于共享的介质,每次只有一个站点能够成功发送。 随着更多的设备加入以太网,帧的冲突量大幅增加。 9.2.3 发展到 1Gbps 及以上速度 一些设计和安装都很优秀的现代网络,其设备和电缆可能只需要略加升级,便能以更高的速度运行。这种功能具有降低网络总拥有成本的优点。 9.2.3 发展到 1Gbps 及以上速度 在以太网中使用光缆后,电缆连接距离大幅延长,使 LAN 与 WAN 之间的差异没那么明显了。 以太网最初局限于单一建筑物中的 LAN 电缆系统,后来扩展到建筑物之间,而现在可以覆盖一个城市,称之为城域网 (MAN)。 9.3.1 帧-封装数据包 以太网帧结构向第 3 层 PDU 添加帧头和帧尾来封装所发送的报文。 以太网帧有两种样式:IEEE 802.3(原始)和修订后的 IEEE 802.3 (Ethernet)。 9.3.1 帧-封装数据包 “前导码”(7 个字节)和“帧首定界符 (SFD)”(1 个字节)字段用于同步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目的 MAC 地址”字段(6 个字节)是预定接收方的标识符。 “源 MAC 地址”字段(6 个字节)标识帧的源网卡或接口。 “长度/类型”字段(2 个字节)定义帧的数据字段的准确长度。 “数据”和“填充位”字段(46 - 1500 个字节)包含来自较高层次的封装数据(一般是第 3 层 PDU 或更常见的 IPv4 数据包)。 9.3.1 帧-封装数据包 “帧校验序列 (FCS)”字段(4 个字节)用于检测帧中的错误。它使用循环冗余校验 (CRC)。发送设备在帧的 FCS 字段中包含 CRC 的结果。 9.3.2 以太网MAC地址 为协助确定以太网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创建了称为介质访问控制 (MAC) 地址的唯一标识符。 MAC 编址作为第 2 层 PDU 的一部分添加上去。 以太网 MAC 地址是一种表示为 12 个十六进制数字的 48 位二进制值。 9.3.2 以太网MAC地址 9.3.3 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 十六进制 (Hex) 是以 16 为基数的计数系统使用数字 0 到 9 和字母 A 到 F。 十六进制通常以 0x 前导的文本值(如 0x73)或 16 为下标的值表示。 9.3.3 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 9.3.4 另一个编址层 OSI 数据链路层(第 2 层)物理编址,是作为以太网 MAC 地址实现的,用于通过本地介质传输帧。 IPv4 地址等网络层(第 3 层)地址普遍存在的源和目的端都理解的逻辑编址。. 9.3.5 以太网单播、组播和广播 在以太网中,第 2 层单播、组播和广播通信会使用不同的 MAC 地址。 单播 MAC 地址是帧从一台发送设备发送到一台目的设备时使用的唯一地址。 9.3.5 以太网单播、组播和广播 发送广播时,数据包以主机部分全部为一 (1) 的地址作为目的 IP 地址。这种地址计数法表示本地网络(广播域)中的所有主机都将接收和处理该数据包。 9.3.5 以太网单播、组播

文档评论(0)

70后老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