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长海:明清戏曲演艺论(zt)
明清戏曲演艺论【 文献号 】2-248【原文出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原刊期号】199705【原刊页号】51~58【分 类 号】J2【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199803【标 题】明清戏曲演艺论【作 者】叶长海【内容提要】明清戏曲演艺论有三个层面:一为演出技术论,是在“技”的层面上谈艺;二为演艺美学论,是在“道”的层面上立论;三为表演鉴赏论,是把美学论、技术论中的各种思考应用到对演出实践的鉴赏之中。其特点是:技术论内容为广,好处在“实”;美学论立意为高,长处在“虚”;鉴赏论感悟为灵,高处在“化”。凡此种种,本文均有详细的论述。【正 文】 中国戏曲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关于中国戏曲演出艺术论的根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文献中有关以“乐”为主体的总体性艺术的记录研究材料。汉、唐、两宋的书籍中已有了不少有关戏剧表演、剧场演出的生动记录。自元代开始,则已有了有关演员与演唱艺术的专门著作,如芝庵的《唱论》,夏庭芝的《青楼集》等。 时至明清,对中国戏曲演出艺术的理论研究,步步深入,而且常常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作为专门著作,论唱的有魏良辅的《曲律》,沈宠绥的《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论表演的有黄幡绰的《明心鉴》,石坪居士等人的《消寒新咏》等;论演出的有李渔的《闲情偶寄·演习部》,无名氏的《审音鉴古录》等。至于单篇论文,小品随笔之类则随处可见,其中尤以汤显祖、潘之恒、张岱等人较为著名。 与前代相比,明清戏曲演艺论较为突出的有三个方面:其一为演出技术论;其二为演艺哲理;其三为表演品鉴。以下分别题之曰“技术论”、“美学论”、“鉴赏论”。 一、技术论 明清两代,对编剧技术的研求,较多地考虑演出的需要。在理论上与创作实践中,都在关注所谓戏曲的本色当行问题。 明代前期剧坛曾泛滥两种观念,一种叫做道学风,另一种叫做时文风。以邱@①编写《伍伦全备记》为代表的道学风,用极端的伦理说教和社会功利来要求艺术创作,企图以戏剧作品成为图解封建礼教的工具。以邵璨编写《香囊记》为代表的时文风,用四六时文的框范来写戏曲,着意把戏曲作为炫示人才学的工具。这两种作风在明代曲坛影响很大,出现了一批追随其陋习的戏曲作品。甚至连万历年间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沈jǐng@②的初期创作,如《紫箫记》、《红蕖记》等都显然沾染此种流风。 为抗衡“道学家”与“时文家”的戏曲创作流弊,从嘉靖年间的戏曲家何良俊、徐渭等人开始极力鼓吹“本色当行”。他们从戏剧演出、观众喜爱的角度要求剧作家写作“宜真宜俗”的“场上之曲”。〔1 〕“本色”论者或强调恢复宋元剧人为演出而写作的传统,或强调曲文质朴易懂,或强调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强调剧作家的风格特色。王骥德为此标立一种戏曲创作的准则,他在《曲律·论剧戏》中明确提出:“其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词”指的是戏曲语言的文学性,“格”指的是戏曲格局的舞台性。“词”妙则为“大雅”,可以传;“格”妙则为“当行”,可以演。王骥德认为只有文学性与舞台性“俱妙”的剧本,才是上品。〔2〕 为了使戏曲作品利于上演,当时的一些曲学家注意剧曲的演唱效果,关注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上说明曲的创作与演唱中的规律与规范,于是就有了所谓“格律派”的追求。剧作家则特别注意作品的雅俗共赏。为了追求剧场效果,他们还突破了杂剧、传奇写作的习惯格范,便捷随机,变化出新。如传为徐渭作的《歌代啸》犹似一个现代派的荒诞剧。沈jǐng@②的《博笑记》,二十八出而写了十个小戏,而且以净、丑戏为主。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其大批作品均能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成了昆曲剧团的保留节目。 李渔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并试图探索“登场之道”〔3〕。他不仅在编剧时注意剧本与演出的关系,而且在指导演出时, 还特别指出要注意选择剧本和对某些剧本的技术处理问题。他认为选剧的标准是两条,一为“别古今”,二为“剂冷热”。“别古今”的目的在兼取古剧和今剧之所长,不使偏废;“剂冷热”的目的在调理剧情的热闹和冷静,使之相济。对于所选剧本的处理,李渔根据当时的现实状况,着重提出两种办法,一曰“缩长为短”,二曰“变旧为新”。“缩短”的做法有二,一是拔去情节可省的数出,只稍作交代,此为小动;二是将原戏重新编过,成为十出左右的一本新剧,此为大动。“变新”的做法则在“仍其体质,变其丰姿”,“如同一美人而稍更衣饰,便足令人改观,不俟变形易貌,而始知别一神情也”。〔4 〕李渔本人就曾依据此法为《琵琶记》等剧的上演而作了一些“变调”的处理,大概效果不错,故自诩曰:“予改《琵琶》、《明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届高考英语长难句分析课件.pptx
- 2023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doc VIP
- 水土保持单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表与验收表(样表:2混凝土工程)(SLT 336—2025)水土保持工程质量验收与评价规范.docx VIP
- 玻璃板液位计介绍.pptx VIP
- 国家计委“计价格[2002]1980号文”.doc VIP
- 特种工程塑料——PEEK .ppt VIP
- 三国志曹操传宝物全拿攻略.doc VIP
- 卫星气象学课件:第3章 卫星遥感辐射基础.ppt VIP
- 2025年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资料.doc VIP
- 1正确认识广告教学设计.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