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凝胶是亲水性聚合物通过化学键、氢键、范德华力或物理缠结形成的交联网络,不溶于水但在水中能够吸收大量的水而溶胀,同时保持固态形状。 1.温敏性水凝胶 3.葡萄糖敏感水凝胶 4.电信号敏感水凝胶 5. 光敏水凝胶 6. 压力敏感性水凝胶 7.抗原敏感性水凝胶 双重敏感水凝胶 通过共聚、互穿网络等技术,可以把两种环境敏感性聚合物的性能组合,开发出各种对两种环境因素都敏感的双重敏感水凝胶,用于药物的智能释放。 (1)温度、pH敏感水凝胶 (2)热、光敏感水凝胶 (3)磁性、热敏水凝胶 (4)pH、离子刺激响应水凝胶 靶向制剂的概念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通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靶向制剂的分类 按药物所到达的靶部位可将靶向制剂分为3类。 ①可以到达特定靶组织或靶器官的靶向制剂; ②可以到达特定靶细胞的靶向制剂; ③可以到达细胞内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从方法上靶向制剂可分为以下3类。 ①被动靶向制剂 ②主动靶向制剂 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一般是将微粒表面加以修饰后作为“导弹”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聚集于预期的靶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和前体药物两大类。 肿瘤靶向基团:叶酸,单克隆抗体(生物活性肽RGD(Arg-Gly-Asp) ,如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生长因子受体、低密度酯蛋白受体、转铁蛋白受体、CD44 靶向细胞核内:NLS多肽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peptide)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某些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包括磁性、动脉灌注栓塞、热敏感和pH敏感靶向制剂。 肿瘤pH敏感靶向:肿瘤细胞表面pH为6-7.2,而正常细胞表面pH 7.4。 细胞质内内涵体pH为 5-7,还原环境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通常是指具有100纳米以下结构尺寸的材料。 基于高分子纳米技术发展起来的纳米药物,是以高分子材料为辅料,通过高分子形成纳米粒子(球或囊)的工艺技术把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溶解、包裹作用载于纳米粒子的内部,或者通过吸附、附着作用位于纳米粒表面。 与微粒相比,NPs的优越性在于: 能够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可作为口服制剂、注射制剂和透皮吸收制剂,尤其作为静脉注射制剂,可加快药物在体内的扩散,提高疗效; 较小的尺寸使其在体内具有靶向分布的特点,表面性质的不同使其在体内的分布有差异。如果通过一定的化学或生物方法在纳粒表面修饰上靶向基团,则可以把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组织细胞内进行释放,而在其他部位不释放,即实现主动靶向。 (一)用于制备纳米粒的高分子材料 (1)生物降解的疏水性聚合物 (2)天然及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3)聚丙烯酸及其酯类聚合物 (4)水性聚合物 (5)两亲性聚合物 5、自组装方法制备载药NPs 基于两亲性或离子型嵌段(或接枝)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一类真正在纳米尺度(100nm)的载药纳米材料,而且呈现较窄的粒径分布,这种粒子是由疏水性的内核、亲水性的外壳组成的,因此也称为自组装胶束,即高分子胶束,是目前纳米制药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 嵌段或接枝的两亲性聚合物胶束的制备主要有三种方法: 直接在水中溶解方法(LCST) 自组装溶剂蒸发法(亲水性溶剂) 渗析法 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胶束优点 制备工艺简单,形成的胶束比表面活性剂胶束稳定; 核具有较高的药物负载能力,适应的药物范围较广; 直接形成了亲水表面,能够防止蛋白质的吸附和躲避网状系统的捕捉; 粒径小且分布非常窄; 易于进行表面修饰。 其他纳米粒子制备技术 超临界流体技术 相分离方法 盐析/乳化-扩散法 6.1 概述 液晶的基本概念 物质在自然界中通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 存在,即常说的三相态。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 (如压力或温度发生变化),物质可以在三种相态 之间进行转换,即发生所谓的相变。大多数物质发 生相变时直接从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中间 没有过渡态生成。例如冰受热后从有序的固态晶体 直接转变成分子呈无序状态的液态。 液晶现象是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 (F. Reinitzer)在研究胆甾醇苯甲酯时首先观察到 的现象。他发现,当该化合物被加热时,在145℃ 和179℃时有两个敏锐的“熔点”。在145℃时,晶体 转变为混浊的各向异性的液体,继续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