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成煤作用 成煤的必要条件(小结) (1)植物、气候、地理、地壳运动都是成煤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2)地壳运动是主导因素,起控制作用,可影响到聚煤盆地的地貌、气候、水文条件,控制沉积与补偿的关系。 第二节 煤的物质组成、性质与分类 一、 煤层的形成及一般特征 1. 顶板 位于煤层上方一定距离的岩层。顶板分为三种: 1)伪顶 直接覆于煤层之上的薄岩层,多为炭质页岩、炭质泥岩,一般厚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极易垮落。 2)直接顶 位于伪顶之上,多为粉砂岩、泥岩,厚约1-2m,采煤回柱后能自行垮落,充填采空区。 3)老顶 位于直接顶之上,多为砂岩、石灰岩,厚度较大,强度也大,采煤后长时期不易自行垮落,只发生沉降。 2. 底板 位于煤层下方一定距离的岩层。分为二种: 1)直接底 直接伏于煤层之下的岩层,多见炭质泥岩,常几十厘米厚。 2)老底 位于直接底之下,多为粉砂岩、砂岩,厚度较大。 二、 煤层结构与厚度 1、煤层的结构 煤层包含煤分层和岩石夹层,不含夹石层的称为简单结构煤层; 反之,含有夹石层的则称为复杂结构煤层。 煤层夹矸的物质来源,主要取决于泥炭沼泽所处的沉积环境。 2、煤层的厚度 ——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总厚度:是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 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有益厚度:指煤层顶、底板之间 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可采厚度 :指在现代经济技条件 下适于开采的 煤层厚度。 最低可采厚度: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技术 政策,依据煤种、产状、 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 条件所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 限标准。(影响因素:煤种、产状、开采方式、资源条件) 3、煤层厚度分类 第四节 煤系 中国聚煤作用演化图 (据《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2001) 中国各聚煤期分布区域图 (据《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2001) 中国的聚煤区 以大型地质构造带为界,划分五个聚煤区: (三)中国的聚煤区 以大型地质构造带为界,划分五个聚煤区: 1. 东北聚煤区:包括内蒙东部、黑龙江、吉林大部和辽宁北部。主要成煤时期为J3-K1,其次为古近纪E。该区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8%。 2. 西北聚煤区:包括新疆、甘肃大部、宁夏、内蒙的一部分。主要成煤期为C、J1-2。以J1-2成煤最强,以新疆含煤性最好。本区资源量巨大,约占全国的33%。 3. 华北聚煤区:包括山西、河南、山东,以及甘、宁东部,内蒙、辽宁、吉林南部,陕西、河北大部和苏北、皖北。主要成煤期为C-P,其次为J1-2,再次为古近纪。尤其以C-P煤田分布最广、储量最多,占该区储量80%以上。本区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3%。 4. 滇藏聚煤区:包括西藏、青海南部、川西、滇西。主要为P和新近纪煤,C1、T3、K2含煤性差。煤炭资源量很小,约占全国的0.1%。 5. 华南聚煤区:包括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及云南、湖北、四川大部。成煤期多:C1、P2、P3、T3、J1、N(新近纪),其中以P2晚期至P3成煤作用最强。全区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6%。 全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1)西北地区储量丰富,但勘探程度低、构造相对复杂。 (2)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储量相对较少,且开采年代长、强度大、浅部资源严重不足。若要向深部拓展,开采难度增大。 中国聚煤作用分区 Ⅰ-东北聚煤区(J3-K1); Ⅱ-华北聚煤区(C-P); Ⅲ-西北聚煤区(J1+2); Ⅳ-华南聚煤区(P2); Ⅴ-滇藏聚煤区(C-P-T);Ⅵ-台湾聚煤区 第三节 煤层 一、 煤层的形成及一般特征 二、 煤层结构与厚度 三、 煤层厚度的变化 四、 煤层对比 1、煤层聚集 成煤的必要条件 古植物—— 物质基础 古气候—— 生长与保存 古地理—— 埋藏场所 古构造—— 控制因素 补偿关系: 过度补偿 均衡补偿 不足补偿(或为:欠补偿) 时间推移 埋藏深度 沉积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