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智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目前在教育中“智”是最有争议的。“智”究竟意味着什么?智是指智慧,包括判断信息的智慧、所作出决策的智慧,前者是认知智慧,后者是实践智慧。判断信息、作出决策都是一种思维过程,智慧其实是描述、形容思维水平的一个词汇。说一个人智慧,是指这个人思维全面、深刻,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灵活性,得出结论时思维严谨,能敏锐发现他人的思维漏洞,等等。在教育中,对“智”存在双重退化的理解:一是把“智”退化为知识,知识是经过思维得出的结论;二是把“知识”退化成信息。知识与信息是有区别的,古希腊把认知的结果分成知识和意见,知识是对本质的认知结果,意见是对现象的认知结果。柏拉图认为,对理念的认识是知识,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意见;康德认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就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判断,如万有引力、摩擦生热等全称判断。按照这种界定,很多被当作“知识”教授的东西其实不是知识,只能属于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信息。当然,词汇是符号,同一词汇可以指称不同的事物。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智育的名义下,通常我们主要进行的是信息传递,而思维能力的培养被严重忽视、轻视或误会。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主要是通过“师讲生听”完成信息传递,学生主要掌握一些信息。如某校为了应试在楼梯上贴着这样的学习内容:“秋水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热量用有效值来计算”“清朝皇帝在位的顺序: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记得上初中时教师是这样教原子结构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笔者翻译了一份美国Lane Tech中学的《原子构成》教案,主要内容有: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强力现象;通过黑箱实验以具体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多种模型或理论(玻尔模型、卢瑟福模型等);让学生了解答案不是唯一的;让学生了解方法的缺陷;让学生了解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会有不同的认识。显然Lane Tech中学的这份教案重思维,没有仅仅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更没有把诸多结论中的一个当成唯一正确的结论或答案传授给学生。一比较,立见高下。近几年,随着教改的深入,在教学中开始重视思维过程,但还存在形式到位、实质不到位的问题。如甘侠义在《重庆晨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中国广益中学的历史教师和美国西部高中的历史教师开展了一次“教学比拼”,分别给两个班的同学上了一堂内容相同的世界历史课,内容是世界历史“英国君主立宪制”。广益中学的历史教师在PPT上详细罗列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事件,以年代为序,脉络清晰。课堂讨论的问题有:“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有过哪几次不同的选择?”“三次不同的选择都是由同一机构作出的,哪一机构?”“议会是个什么机构,在英国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美国教师讲述的历史很笼统,没有细节,整堂课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为什么英国公民想要议会来掌权,而不是国王呢?”“什么是权利法案,为什么需要它呢?”“为什么权利法案对英国如此重要,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可以借鉴吗?”广益中学的这位历史教师提出的不是真实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实质是发问,问的对象都是“是什么”的内容,已经有了明确的标准答案,几乎不需要价值判断、认知判断,并且是导向记忆的,学生只要背过或找到相关的信息点就可回答,强调的是对信息点的掌握,是对他人现成结论的接受,锻炼的是学生记忆或在课本上寻找现成答案的能力。这样的发问,貌似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貌似是对教师单纯讲授的超越,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并且,这些被称为“知识”的信息点很容易背过,也很容易忘记。如果这样的信息点多的话,要记住是一件千辛万苦的事情,可一旦考完试,绝大部分还是会很快遗忘。这些信息点对于学生生活、工作没有什么价值,以后用到的概率极低,而这种情况不是调整、更新课本信息点就能解决的。因为职业太多了,信息更新得太快了,学生的未来太不可预知了,普通学校不可能根据每一个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量身定做传授信息。正如韦钰所说:“如今一个学生一周学习的知识,已经超过18世纪一个普通人一辈子学习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将会在未来用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去解决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太丰富、太迅捷了,即使需要用到,查一下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千辛万苦地记住那么多信息。学校作为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已经黯淡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明显减少了。美国西部高中的这位教师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针对的都是“为什么”,这需要复杂思维,能够锻炼学生价值判断和认知判断的思维能力。这样的教育,不是把学生作为单纯琐碎信息点的记忆者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