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下的癫狂》WORD版(心理学与伦理学类著作教材.doc

《常态下的癫狂》WORD版(心理学与伦理学类著作教材.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无偿提供这本书,不为利,更不为名,只为了这样一本好书能有更多的人得以分享。所以我个人的辛苦也算不了什么,很感恩本书的翻译者和出版社为国人提供了一份这样好的益世读物。如果读者对第一章的学理探讨感到枯燥、可以从后几章开始阅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制作了目录和大纲。读者可以通过目录直接链接获取,或用大纲模式阅读。 《常态下的癫狂》是出生于德国、二战期间流亡至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尔诺.格鲁恩的著作,这是一本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楔入,直指人心、发人深省的作品。作者从一个几乎牵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却又被太多的人所忽视的领域下笔,指引着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躬自省中去追寻恶的深层次原因。 这本书以冷触的笔调探讨恶,尤其是那些被忽视了几千年的伪装成爱和各种貌似正常、现实的情感,它所指引的未必是科学的东西,但它所揭穿的却是那我们无法忽视的虚假与丑恶。 也许,人的悲剧,不在于内心的丑恶,而在于尽然没有勇气和责任心去发现它们,他是那样地自欺欺人,却自视为正常并将问题和答案都推卸给“外面的”世界。格鲁恩的这本书,帮我们把眼光收回到自己的内心之中。它让我们如此真切地接近人的丑陋,却更为真真切切地感受其美好,不管这种美好埋藏在多么幽暗的人性之中。它让人感觉到,有种对人而言真正美好的东西,它远远比从外而来的所有获得更值得去追寻,尽管它带给你的未必是种快乐,很多时候,那倒反而是种痛苦,一种逐渐脱离可笑而又可悲的梦境之后,那份清醒的痛苦,但它却能让世间无数曾被视若珍宝的快乐与追寻黯然失色。曾有人这样评价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我想,这个评价对于格鲁恩而言,同样受之无愧。 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此书的观点,但我想,如果人人都有缘品读一下《常态下的癫狂》这本书,这个世界将会美好得太多、太多…… 第一章 以现实的名义拒绝现实 2 第二章作为人的破坏性根源的自我憎恨 20 一、论义务意识 22 二,同一性、自我憎恨和犯罪 27 第三章 对死亡的秘密崇拜 32 第四章 不是感情的感情 46 第五章 适应、反叛和暴力 67 一、男性的神话和女性的自我价值 68 二,好母亲和坏母亲 71 三,适应者的小伎俩 72 四.对—个右翼恐怖分子的内心观察 74 五、战争和反叛 77 六,反叛者和顺应者 80 七、“不受意识形态支配”的暴力 88 八、虐待狂和反叛 95 第六章 97 第七章 心理变态者和培尔·金特 115 第八章 作为生活方式的癫狂 134 附:恶、分裂与自我的丧失——评格鲁恩的心理学思想 143 第一章 以现实的名义拒绝现实对自己的成长承担责任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那些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概念进行思考的人,永远不会把握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因素。不能想象人的发展不受外部的影响。我们大家都有父母,都有在我们内心继续起作用的父亲或母亲。但是在人的灵魂深处产生的矛盾有其自己的动力。所以就会出现这样的举动:这些举动看起来是由一定的外部事件所决定,但事实上同这些事件很少或根本就没有关系。因为不仅是外部环境影响到渴望成长的小小的自我。孩子对重要的外部影响的反应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相互的作用。父亲和母亲可能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但孩子的反应也会决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强度。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这种相互游戏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要求独立的可能性是以正在成长的自我和它的环境之间最早的关联为基础,另一方面这种可能性也对孩子在何等程度上能承担起实现自我的责任起关键的作用。孩子将来在社会范围的所有关系都取决于这点。原则上责任心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成长的自我可以自由和开放地通过自己承担责任而形成;其二是把自己顺从地交给外部的、使自己打上烙印的影响。这样,自我就可以逃避对自己真正负责的责任心。逃避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会被排斥出意识。肯定会是这样,因为通过服从一个陌生的意志放弃独立就开始了一个基本的权力游戏:“我会变成你希望的样于,目的是让你关心我。从现在起,我的服从就是我控制你的力量,我能利用这种力量来迫使你照顾我。”这样使自己依附他人就变成了要对这一服从进行报复。这一过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判断。也就是通常称之为的内在接受是一个通过服从变成共谋的过程。第二点是意味着这个孩子开始憎恨自己身上的一切,而这一点会同他父母的期待发生冲突。第三点是从这种自我憎恨中会产生继续服从下去的愿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服从和自我蔑视相辅相成。自我憎恨和自我蔑视总是永远同时存在。但恰恰这种自我蔑视是不能被感受到的,因为这是无法忍受的,所以整个过程必然是非自觉的,是被排斥和否认的,而这样人就会越来越盲目地陷人权力游戏的纠葛之中。把自己交付给他人的人永远会发出这样的抱怨声:“你为我做得还不够。”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想象出来的对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