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课时训练22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教材.doc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课时训练22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教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时训练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解析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B、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答案应为A。 答案 A 2.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解析 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 答案 A 3.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你认为属于“退却年代”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恢复私人小企业 C.实行单一公有制 D.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解析 由题干“1921~1927”时间限定判断该时期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于1918~1920年,A、C、D三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只有B项符合要求。 答案 B 4.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B.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 解析 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即可知选择C项,排除A、D两项;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到反映。 答案 C 5.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  ) 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 解析 把握时间信息1922年,此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要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选择A项。 答案 A 6.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  ) A.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B.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 C.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 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要将教材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回忆教材我们可以知道苏联的工业化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可以排除A选项。而新经济政策在1925年之后就不再受到重视,到1928年就停止实施了,所以B选项提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积极性也不恰当。D选项恰恰与苏联的社会现实是完全相反的,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发展落后。 答案 C 7.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 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 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 解析 把握时间信息1953,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