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锡书学思想蠡测.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用锡书学思想蠡测 徐用锡(1656-?),初名杏,字坛长,一字鲁南,又字画堂,江苏宿迁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侍讲。清史稿卷五百三有传。清杨宾《大瓢偶笔》评徐用锡书曰:“同人中书学大进者,莫如徐坛长。丁亥夏五,余偶过维扬哈氏,见坐中一联,乃坛长书,苍劲飘逸兼有之,对坐半日,至不忍归。余与坛长别四五年,而其书遽至此,所谓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也。”有《圭美堂集》行世,其书法见解,多见于《字学札记》,其下卷《阅古帖》多为考订之作,上卷《论书法》则集中体现了他的书法美学观。 徐用锡出生时,董其昌过世20年。扬州八怪里的金农比他小31岁,郑板桥更小他37岁,其后尚有集分书之大成的伊秉绶和四体皆善的邓石如。在群星交替出现的时代中,徐用锡不能算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不过今天读他的书法理论,亦觉吉光片羽,有许多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兹略举其十一,试加分析以祈斧正于方家。 一、对书法语言的解释 很多人把语言视为空洞的交流手段,由此忽略了语言的本性;反映在书法理论上,便是以“技巧”为籍口对书法语言本身意义的轻视和对“道”的盲目拨高。海德格尔对老庄学说的切实把握使我们避开了割裂道言的机械论,是对中国“技进于道”的恰当发挥。他提出“语言言说”(Die Sprache spricht),即让语言说出它本身构成的纯意义,它是一个承载着原初“消息”和含义的存在论域,是“在之屋”(das Haus des Seins)。 徐用锡对书法语言存在的重视,是自觉的。他继承了董其昌等人的用笔观并加以发挥,为使书法语言成功地“言说”自身,他反复强调一个“足”字:“只笔笔给足了,他便是病,都在这一笔未写完,就写下一笔”,“其中点画波发,起止仍须还足他”,“笔笔足,能用意,觌面古人不难矣”,“只要足,不要尽”,等等。如果仅仅把“足”理解为送到,则仍然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由于书法语言在徐氏的书学思想里,“言说”是其唯一活动,故而非“足”不能显示自身。语言不是实现实在(道)的无生命的工具,语言是原本的、纯显现的存在论域或说是发生境域,原本的语言与原本的实在相互缘起、相互构成、一气相通。因此,把握住原本的语言,就是抓住了原本的实在:“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惑,必有事焉神明厥德”,“无论真、行、草,点画无丝毫混过,自佳”,“书法,即一点亦须有摇摆之势”,“若一笔径过,便与古人隔膜”。日本书家上条信山也说过书法语言“一点也不贫乏”。这是真正把握“实在”之论,与那些割裂道言,以道为借口轻视书法语言的行为相比,何啻天渊? 在此基础上,徐用锡以笔法为中心,提出各体一致的见解。他说:“楷书神气,须如草书流行;草书笔法,须如楷书严整。”人多注意楷书笔法,草书神情,徐反言之,其实无论楷草,皆须法意具备,之所以这样说,乃是强调不能因为书体的不同而有所偏废,书法语言在任何一体中,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且是整个的存在论域或是发生论域。可以作为佐证的,是结体论与笔法论的统一,如“草书欲化去横画,而体取圆”,“楷书欲竖画短,而体取方”,线条的比例关系决定了结体。又如“草书可以减笔画,不可以减笔法”,“减笔画”指结字而言,而笔法“不可减”,无疑是因为此是书法本质所在。“松紧者笔之呼吸也,结字之展促如之”,非常明显,在组织原则上,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徐用锡重视用笔,更没有忘记线条在空间中的复杂的综合的运动--这是具体的书法语言的“言说”。更可贵的是,他以实论用笔,以虚论结字,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用笔之中,实在画心;结字之中,虚存空位。实者丝毫不得走作,虚者移步换形,千变万化,而不离其宗”。完全是对线条构筑空间功能的礼赞。我们知道,用笔不能是死板板的,正如徐用锡所说,“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此中的“势”,应类同于诗文的“气”,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某些词语的固有解释,最平常的词语会以此在诗文中获得奇异的色彩。徐用锡对书法语言的要求,也是如此,为了构成“势”,线条应最大程度地发挥能动性,而不能固步自封。 “沁”的提出,表明徐用锡对墨法的深入理解。他认为,“墨随锋入纸”即是“沁”,“凡下笔,一点一画沁纸称意,精神炯炯,似在天壤间有此一物事方得,丢笔浮墨,终寥落无成”。笔法的精微,有赖于墨色的显现,在墨色的世界里,线条最大限度地表现为为了自身的存在而运动,作为一个自觉重视书法语言的书法家,应该而且能够洞察用墨的微妙过程,这个微妙过程他用“沁”来概括。那么,在“纸”这个生存的空间内,笔墨的关系究竟如何呢?他解释道:“笔墨不相离,而体认不可混”,“笔入,所谓‘锥画沙’也;墨入,所谓‘印印泥’也”。把两者结合起来看,“沁”即意味着锋入纸面,墨随笔运,层层透入纸中,强调用笔在与纸面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唯其如此,才能形成浮雕般的线条效果。“沁”的墨色,似生于纸的“里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